【陕西日报】共享发展是最温暖的民生权益
时间:2017-04-30 17:22:00 浏览:
       记者在兴汉新区采访期间,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归根结底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在这里只硬不软,“发展是第一要务”在这里毫不松懈,“共享发展”在这里深得民心。    
  几十平方公里的新城规模,一天一个亿的投资建设速度,包括城市、民生、文化、旅游、生态、产业等各个领域齐头并进的有序实施,都在奔着一个目标:把发展的“蛋糕”做大,更好地惠及民生及当地百姓。 
  共建共享 谋求长远发展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城市的建设,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接力。兴汉新区的建设者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扎扎实实迈开第一步,实实在在做好城市建设的各项基础工作,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兴汉新区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要求,面对这么大的土地开发面积,不为眼前利益所动,绝不贱卖、浪费每一寸土地。同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兴汉新区率先投资,舍得投资,地下综合管廊宽7.2米、高4.5米、长达30多公里,一次性铺开建设,在全国都属领先。具体到城市建设的每个细节,兴汉新区都精益求精,一张蓝图干到底。 
  城市也不是一个人能建成的。兴汉新区就现在的规模,无论地方政府、某一家企业、某一家银行,都难以独立承载。唯有合力共建,才能长远共享。作为投资主体的一家民营企业,为了打造这座未来新城,企业家押上了个人全部资产,胆识可嘉;来自国内外的几十个顶级设计建设施工团队,聚集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气势如虹;汉中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创新投融资机制,以PPP方式与民营企业合作,引领示范;省委、省政府,国家有关部委把兴汉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示范项目,给予大力支持,政通人和。方方面面、上上下下通力合作,发挥政府与企业各自所长,为兴汉新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选对产业才能持续发展。兴汉新区立足汉中当地的特色文化与良好生态优势,布局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体系,以汉文化为核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同时积极拓展教育、养老、医疗、健康、创意等周边新兴产业。让文化为城市铸魂,让产业为城市生根,让众多产业引领城市消费,带动城市就业,服务城市功能,支撑城市发展。 
  安置到位 惠及当地百姓 
  “我是一位普通的汉中老百姓,我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老百姓需要生活保障,需要更好的环境,需要健康,需要个人良好的发展。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个城市向为之自豪、理想的方向推进。”这是兴汉新区负责人面对记者的心声。 
  作为汉中乃至陕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路者,兴汉新区从规划设计阶段,便将人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倾听民意,关注民生,贴近民心,将拆迁安置户的民生保障放在首位。 
  4月18日,记者来到兴汉新区四大安置区之一的西翼安置区。这里的楼房已经封顶,渣土车进进出出,正在做最后的工程收尾。据了解,兴汉新区的被拆迁户将从5月份开始陆续回迁。整个兴汉新区将安置2.6万户、大约7万人。 
  而这只是整个兴汉新区征地拆迁方案中的一小部分。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兴汉新区的征地拆迁不仅考虑农民的补偿,更考虑农民被征地后的长远生计问题。政府从货币、居住、收入、养老、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环境9个方面设计了保障方案。在按每亩5.2万元的补偿标准直补到农户的基础上,设定了人均65平方米的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同时为每名年满18岁的被征地农民一次性购买了养老保险,为每一户被征地农民至少解决一个劳动力就业岗位。兴汉新区针对技能欠缺的失地农民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并为每户被征地农民按6平方米配置商业门面房,由村(居)委会统一经营,使失地农民长久享受城市发展红利。 
  兴汉新区始终在做好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推进城市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比如,区域内可居住人口是25万到30万人,在设计中整个兴汉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大概有20万到25万个,做到居住和就业平衡发展。 
  和谐相处 共享幸福生活 
  人间有味是清欢。59岁的郭青山,不久之后就要搬到兴汉新区的安置小区里。小区里配备了幼儿园、图书室、超市,足不出区,就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他乐呵呵地开玩笑说,等他老了也去兴汉新区找个力所能及的工作,天天就像待在花园里。对家园的变化,他充满了憧憬。 
  其实,建成后的兴汉新区就是一座大花园。这里青山环抱,绿水环绕,30万居民将在这里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灿烂阳光。忘不了山水乡愁的心灵在这里得以悠然安放。 
  这里养老、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人们可以安居乐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人们在这里能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将能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文化的共享、社会生态的共享。人们将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在兴汉新区相关负责人看来,兴汉新区的共享,不只是汉中中心城区的市民共享,更是整个汉中十一个区县的共享。兴汉新区建成后,将成为整个汉中的一个重要经济引擎,并引领和带动整个陕南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兴汉新区的建设,正是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高振博 宋红梅

上一篇:【陕西日报】大开放成就新格局

下一篇:【陕西日报】补齐协调发展的产业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