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智者》
樊小飞
公元前206年,在那场著名的鸿门宴过后,刘邦感觉到了项羽巨大的威慑力。他深深地意识到,要想征服天下,必须要有自己的根基。
两天之后,刘邦的军营走进一人,他曾在鸿门宴上舍身忘死救过刘邦的性命,今天他将为汉王拆解一道定夺天下的谜题。
谜题源自刘邦最初的封地,当时项羽把西南的巴、蜀二郡封给了这位结拜兄长。此处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并积累了大量的战争资源和粮食储备。这笔巨大的财富项羽视若无睹,拱手让与了刘邦。这是霸王对汉王的兄弟情意?还是两军相争的一条妙计?
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其因果关系的,巴蜀之地之所以在当时并未被项羽看重,主要是因为其地理环境造成的。今天当我们乘坐火车沿宝成铁路一路驶来,你会发现列车一直在隧道与桥梁之间穿行,这些连绵的山脉在当时是一座很难逾越的天然屏障。那些财富仿佛被放进了一个巨大的天然保险柜中,项羽要做的就是把刘邦也送进柜中,然后关门上锁任其自生自灭。
开门的时间是在早上九点,紫柏山下这个幽静的所在香火已延续了一千七百多年,它既非佛门禅修之地,也非道家静谧之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舍都在讲述着一个传说。传说此人曾在此耕读诗书,传说此人曾在此辟谷清修,但传说终究只是传说,只有这巨石上的碑文才真正诠释了他那传奇的一生。在那部两千二百多年前上演的楚汉争霸大剧之中,他所扮演的是谋士——天下第一谋士。现在,他就站在刘邦面前,并带来了那把可以打开巴蜀宝藏的黄金钥匙。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时年四十五岁。他的手在地图上轻轻地划过,那把钥匙也被清晰地勾画了出来,这里曾经并不被天下熟知,但从此将风云聚会名震华夏。张良决定借他人之手从项羽手中拿到这把黄金钥匙。那把钥匙的名字叫做“汉中”,张良派去拿钥匙的人名叫项伯。
黄金百镒,珠宝两斗。这是刘邦对张良的赏赐,也是张良给项伯的礼单。无论是项伯见利忘义也罢,对张良心存感激也好,亦或是他早就认为刘邦是真龙天子,项伯从项羽手中要来的汉中这块封地无疑成为了日后刘邦霸业的根基。有人说得巴蜀者得天下,得汉中者定乾坤。是什么原因让汉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张良一定要拿下这块封地呢?
【葛剑雄采访】
因为中国以往的历史,在近代以前,都处于冷兵器时代。在这种情况下面,那么人类所能克服的地理障碍是有限的,所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就起了比较大的作用。那么秦岭是一道南北很大的障碍。汉中是处于南面,所以这样一个地方,他就成为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那么另一方面呢,如果一旦他能够突破这些障碍,他又成为一个向前方推进一个稳固的后方。所以刘邦当初在关中站住脚,那么他就可以还是重新回到关中,并且进一步向北方扩展。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世人对谋士的最高评价。第一个得到这一殊荣的正是张良。在准确地洞察出汉中的军事重要性之后,张良的又一决断同样被写进了史册。
这片水域现在叫做石门水库,它位于秦岭南麓的褒河谷口。四十多年前修筑的水坝让湍急的河水变成了平静的湖面,也让一段历史隐没于水面之下。这里曾经是褒斜栈道的南端出口,两千二百多年前的那个夏天,在地球上的同一坐标,一个人用一句话改变了一场战争的走向。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这是《史记·留侯世家》中所记载的张良对刘邦所说的一句话,当时的二人也应该站在这褒河谷口,而他们所指的栈道就是那条褒斜栈道。
据史料记载,刘邦在鸿门宴后率本部人马翻越秦岭到达汉中盆地,张良此时所献的焚烧栈道之计,既可以造成汉军永不出山的假象,又可以避免项羽沿栈道追杀至此,为刘邦的东山再起创造了宝贵的时间,也为日后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埋下了伏笔。打仗如同博弈,能够多看几步棋的往往才是赢家。
四年之后,刘邦终于成为了天下的赢家。而他的屠刀则从敌人的军营转向了长安的朝堂。在今人眼中“功高震主”“拥兵自重”只是两句成语,但在封建皇权社会这八个字却足以惹来杀身大祸。
建国七年之内刘邦的功劳簿上先后抹掉了燕王臧荼、淮阴侯韩信、韩王信、燕王卢绾、赵王张耳、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一时之间长安的上空阴云密布,下一个成为刀下之鬼的会是谁呢?是萧何?还是张良?
与手握重兵的韩信和手握实权的萧何不同,张良在成就了刘邦霸业之后完美地诠释了道家“功成名,逐身退”的思想。他视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辞万户侯,拒封赏,只求留县一块封地,以示刘邦的知遇之恩。在汉初的那场政治斗争之中,张良成为了最为洒脱的局外人。他或辟谷清修,或寻芳采药,远离宫廷之争却洞悉朝堂之变,运筹帷幄,明哲保身成了留侯张良的代名词。
时间走过了两个千年,张良留下了亦或英雄亦或神仙的传奇,这座占地面积14200平方米的张良庙最早建于东汉末年,是张良的十世玄孙张鲁所建,虽原址早已不复存在,但明清时扩建的这座庙堂,却依然是人们追忆这位圣贤的最好所在。它身后的紫柏山也因传说是张良辟谷清修之地而成为仙家道场。汉中的这片灵山秀水成为了这位智者的精神归宿之地。然而在他仙逝四百多年以后,汉中却再次陷入战乱之中。在那场写进史册的战役过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智慧的化身也来到了汉中,一段汉中历史上最精彩的大戏从此拉开了帷幕。
【京剧表演+战争特写】
自老将黄忠的那一刀后,定军山被永远铭记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之上。汉中也逐渐被蜀汉政权所控制。在那段中国历史上最风云莫测的一百年中,魏、蜀、吴三国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大戏,上千个人物依次登场,他们有忠臣,有奸臣,有谋士,有武将,或匆匆登场早早谢幕,或尽情演绎贯穿始终。汉中是那部大戏中的重要舞台,而台中央的那个人直至今日也未曾离开这里。
羽扇纶巾,青眉朗目。这是世人对诸葛亮外貌的经典描述,但此时的诸葛孔明虽羽扇纶巾皆在,但眉宇之间已多了些许惆怅与沧桑。
这位曾经未出草庐已知三分天下,孤身渡江舌战群儒,平荆州,入益州,助刘备成都称帝的蜀汉丞相诸葛孔明,时年已经四十六岁了,他将以汉中为基地,开始长达八年的北伐征战。
【王立群采访】
诸葛亮在汉中驻守了八年,而诸葛亮这个人呢,又是一个志向很高远的人。他的榜样就是刘邦,他希望像刘邦一样,从汉中出发,然后夺取关中,进而取得中原,然后让蜀汉一统天下,这是诸葛亮的一个梦。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古至今战争资源的供给都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汉中背靠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其自身的粮食产量也可为大军北进提供军需保障。但是正如当年的刘邦一样,秦岭的山路成为了几十万大军辎重粮饷运送的最大敌人。
(武侯祠解说员同期)
在您眼前看到的就是传说中的木牛和流马。当时诸葛亮八年的生活都在此,可以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这些木牛流马呢便是武侯在此的一项发明了。而它的制造之地呢就在我们陕西汉中的勉县,而这些木牛流马呢也是解决了当时行军和打仗这样的一些困难。
无论这机械神物是否存在,无论这段传说是否属实,但当时蜀军的粮草供应确实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在传说中诸葛丞相制作木牛流马的地方,汉中人立碑筑亭以示纪念,在那个遥远的年代,这也算是民间颁发的一项专利证书。
世人认为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是一种以攻为守的战争策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是为报先帝知遇之恩,二是为抑制曹魏大军南进。历史的真相今天已不为人知,但褒谷口、阳平关、陈仓道、马超墓这些至今仍在使用的地名与道路却是那段历史中时常提及的所在。岁月走过了一千七百多年,物去人非,但于此地遥想当年大军北去的滚滚征尘,还是会让我们增加几分豪迈与激情。
《出师表》对于中国人来说像是一种对命运的宣言,但对勉县一中的学生来说这更像是对那段岁月的一种怀念。学校对面的天下第一武侯祠,伴着这里的历届学子们走过了数十个春秋冬夏。传说这里曾是当年诸葛亮的官邸所在。那时点点烛火下的卷宗仿佛是永远也拆解不开的谜题,让这位天下第一智者时时陷入沉思。而那双手也不再像南阳耕读时那般苍劲有力,它们时常颤抖,时常紧握,又亦时常敲击着额头。北伐中原是他出世以来最痛苦的抉择,他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不知道此行何时结束。
结束之日就这样到来了,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汉丞相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卒于五丈原军中,享年五十四岁。他在临终前嘱咐,将其葬于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一代名相用苛刻的自律为一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也给历史留下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叹号。
【王立群采访】
真正能够实现诸葛亮人生价值的地方,不是赤壁,也不是荆、益,是汉中。汉中是诸葛亮,夺取关中进而夺取天下的一个跳板,一个根据地,一个大本营。所以汉中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他完善他人生价值的一个地方。他最后的埋葬,要葬在汉中,因为汉中是他人生价值的实现之地。也表明他致死,他没有忘掉北伐的重任。
今天,在定军山下这片翠柏成荫的所在便是武乡侯诸葛孔明之墓。在走过了一千七百多个春秋之后,这里已成为人们纪念与缅怀那位千古名相的静谧之所。无论是史书或文学中的诸葛亮,在此都已归化为一抔黄土。这位在后世无数次传颂之后进化为神的男人,已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情感的归依、理想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
每年清明时节,在勉县一中的操场上,同学们都会像往年一样把亲手制作的孔明灯一一展开。当火光点燃,映红那一张张纯真的脸庞,每个人的心中都泛起一丝波澜,这装载着敬畏与怀念的灯火,能否穿越时空到达那个狼烟四起的年代,而那位鞠躬尽瘁的千古名相,是否会想到这片他洒下过血与泪的土地,直至今日还在怀念他的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