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融通》
樊小飞
春天的秦岭从下至上被一层层地唤醒。每天至此的女人依然重复着往日的劳作,但今天的她感觉有些不同。
这是一个未满月的女婴,不知何时被遗弃在山谷之中。史书并没有记载她的生辰年月,也无人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因为收养她的地方在当时被称作褒国,后来人们便把这个女孩儿叫做褒姒。
褒国第一次出现在历史典籍之中是在《史记》的《夏本纪》中,相传这里的第一位国君曾随大禹治水,其封地就在今天的汉中地区。两千七百多年前的褒国是一个多民族杂处并融的偏安之所,包容与接纳着不同地方的文化。中原王朝与西南部族的交流在这里十分频繁。褒姒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成人。抚养她的褒国夫妇觉得这是上天送给他们的礼物,这份礼物马上即要被他人夺走。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三年,曾被周王室列为盟友的褒国正面临着周幽王的屠刀。兵荒马乱之中改变褒姒一家命运的时刻到了。当看着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永远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年轻的褒姒便永远忘记了那甜美的微笑。她被献于周王,成为了止息战争的贡品,她的家园因此免去了生灵涂炭,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家国的安宁也只是这无情岁月中的一点点慰藉。
绝世美女从古至今都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阎重林先生是汉中一位著名画家,精于工笔的他喜欢创作汉中的历史人物。今天他笔下的便是那个在历史上众说纷纭的女人。她留下的林林总总至今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倾国倾城、千金一笑、烽火戏诸侯等等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词汇在今天看来只是简单的成语和唯美的修辞,但在两千八百年前的周都,它们却都关乎着国家的存亡。
公元前771年,西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没有了中原王朝的庇护,褒国的命运也在二十年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这个偏安于秦岭南麓的诸侯小国经历了夏、商、周三朝一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的交融之地,使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传播至了西南地区。在汉中出土的那一时期的青铜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这里已经具备完整的国家形式,其礼乐祭器已相当完善,造型和纹饰上也与中原周都的代表器物毫无二致,但这些青铜面具和兵器杂件却反映出浓郁的西南地方特色,与四川出土的古蜀国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造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专家采访】
褒国因为它在历史上,有一个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这个灭了西周王国,所以因为这么一个原因,褒国就特别有名。那么褒在汉中是没有问题的,古褒国在汉中也是没有问题的。现在还有些遗迹有褒姒铺还有褒水。
褒国在这个中国历史上它这个作用,我想最主要的它还是像汉中一样,它是一个,是一个中原文化和古蜀文化的一个交会之处,这就是褒国在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价值所在。
在今天的汉中地区仍然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在这里时时都在上演。青木川是一个位于巴山深处的汉羌古镇。石板路串连起的老街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节奏享受生活,两种文化形态在这里也成为了一种别样的风景。
26岁的魏鑫是镇上的汉族小伙,今天他将迎娶他的羌族新娘。羌汉通婚在这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这种传统的婚庆仪式也已成为镇上年轻人的一种时尚。老屋的阁楼上走下的新人是这座古镇最靓丽的色彩,这样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已延续了千年。不同的部族,不同的文化都能在这里生根发芽。在时光的隧道中我们可以找到他们留下的种种印记,在现实生活中你也可以追寻出点滴历史的遗迹。
在今天的勉县镇川镇,农闲时节村里的男女老少习惯聚集在一起举行一种特别的仪式。板凳与彩龙,这两种看似毫不搭界的事物,在当地农民手中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每到节庆假日三人一组的板凳龙都以其特有的节奏为这里的人们去祸祈福。但谁会想到,同样在这片土地之上,同样是挥舞着板凳,这祈福纳祥的彩龙则变成了血溅沙场的武器。
这是一种恐吓敌人的舞蹈,也是一种迎接战斗的仪式。他们是賨人,一群来自大巴山深处的战士。他们是古代巴人的分支,是汉王刘邦的特种部队。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这支部队喜欢手持弓弩与板凳向敌人冲杀,在刘邦平定三秦时所向披靡,屡立战功,后驻守于汉中。由于賨人常用板凳为盾牌,所以又称板凳蛮。
从板凳蛮到板凳龙,同一条板凳上书写着不同的文化符号。在这片大汉王朝的龙兴之地,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是什么民族,你都可以拥有梦想,并牢牢把握住人生的方向。
出生在汉中城固县的张骞便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现在的方向是帝都长安,汉中的过往留给他的一切将成为永恒的财富,陪伴他走完一生,走完那轰轰烈烈,荣耀古今的一生。
眼前这些看上去十分平常的事物,在两千年以前是十分罕见的。它们来自同一个地方——西域。那里有我们所不了解的风俗、文化、动物、植物等等等等。那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诱惑,但却难以企及。
公元前141年,西汉第五位皇帝刘彻即位。这位胸怀宏图大略的帝王,把西汉带进了一个开疆拓土,盛极一时的崭新时代。在这个时代,张骞成为了一个使者,一个九死一生的使者。
汉武帝建元二年,张骞奉旨第一次出使西域。在这条荆棘密布的旅途中,意念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没有人知道茫茫戈壁之中,张骞是否想到了汉中的田园山色,也没有人知道在吉凶莫测的异域,他是否想到了家乡的种种过往。
生于那片被多元文化浸染的多民族聚居之地,张骞从未排斥过任何非中原文化的生活状态。那些汉家的经典和民族部落的传说每每想来都让他如痴如醉。六十多年以前在那片神奇的土地,高祖皇帝与那些开国功勋们所上演的一幕幕传奇在张骞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大汉的胸襟和包容的气度让他坚信此行必定成功,他要打通那片五彩斑斓的世界,让大汉的光辉在此成为永恒。
(一组西域各国使者进见的同期声)“报——西域大宛国使者进见!报——西域乌孙国使者进见!…………”
汉武帝开辟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征维护大汉王朝北方疆域的安全,但战争结束后,被张骞带到西方的中国丝绸,却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西方的珍宝黄金,也沿着这条闪烁着丝绸光芒的道路来到了东方。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第一次提到了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途,他把它称之为“丝绸之路”。这是一条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多方面交流互通的大道。第一个为这条大道命名的是李希霍芬,而第一个开拓这条大道的则是汉中人张骞。
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对西域的探寻之后,张骞再也没有力气西行了。弥留之际他又一次梦到家乡,那个汉王朝的龙兴之地从小就为他注入了勇气。一生之中他走了太多的路,也经历了太多波折,他想回到生命的原点,他想再次看看那片土地,并永远留在那里。
今天在汉中城固县,有一片建筑与周围的房瓦屋舍迥然不同。高高的门楼与复古的汉式建筑让这里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这便是西汉博望侯张骞的墓地所在。这位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和外交家永远长眠在了他的故乡。丝绸之路,一条由开拓者张骞走在最前面的万里通途,把古老的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在大汉王朝鼎盛的时候,中国第一次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从此世界上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称作汉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覆盖了我们这个星球五分之一的人口。
【专家采访】
张骞出使西域,司马迁写史记就用了一个词,叫凿空,凿空这个词就是说,他是开天辟地第一次,把这个中原和这个外国世界勾连起来。他通过出使西域,使中华文化和世界上其他几个文明交会起来了。比如说罗马,古希腊文明,两河文明,还有埃及的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这些文明的交会,它其实都是通过张骞出使西域这个发生起来的。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史上,道路是文明延伸的通道,而书写用纸的出现则拓展了文明传播的途径。
这些纸张在今天看来其质地粗糙且极易破损,但在东汉年间它们却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产品。公元105年,东汉元兴元年。在经历了前人千百年的摸索与实践之后,汉和帝刘肇身边的中常侍蔡伦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制纸工艺,并批量生产出用于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成为了造纸技术的鼻祖。两千年后他被写入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该书的作者美国人麦克哈特将蔡伦的功绩排在了第七位,远远高于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和达尔文。
世界第七的头衔是后人对蔡伦的褒赏,而一千九百年前他的封赏则是“龙亭侯”,食邑三百户,其封地龙亭就是现在的汉中洋县龙亭镇。
龙亭镇的得名因龙亭候而传承至今,而蔡伦最早的官职却只是一个身居“尚方令”的宦官,其主要任务就是监造皇家器物。当时蔡伦的身影曾无数次出现在这秦巴谷地的平川河谷和密林深处。在反复研究当地盛产的一种枸树皮之后,他对制纸的原材料进行了重大的改进。这种以枸树皮为主材,以麻头、破布和渔网等为辅料的植物纤维纸成为了全新的书写材料。汉中的灵山秀水再次改变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
此后造纸术被传至宫廷,后又推广至全国。在其发明一百八十年后,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首先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八世纪时传入西亚的阿拉伯等国,继而传进欧洲,最后传遍全球。
今天,蔡伦的发明依然改变着世界。虽然现在的龙亭镇已经不见了往日人影婆娑纸浆翻滚的造纸作坊,但龙亭候蔡伦的墓地却一直在那片青松翠柏之中诉说着过往。不知他是否会想到其创造的文化价值会延续几千年经久不衰。即使在电子产品如此发达的今天,纸张仍然是信息传播途径中的必需品。
当一件事物融入你的生活之中,你便很难发现其伟大之处。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纸张书写或阅读,也接受了来自西方的食品和文化,汉中的过往与世界文明的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褒国联通华夷到张骞凿空之旅,直至蔡伦潜心造纸,这片山水一直扮演着沟通与连接的角色。在历史的银河中这些人和故事并没有那瞬间划破天际的绚烂,但它们所散发的迷人光彩却如恒星般长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