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石
卢照邻,字昇之,晚年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大约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前后,约卒于武后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或稍后。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世称“初唐四杰”。
卢照邻少年离乡,在范阳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十岁离开范阳南下,到扬州在儒学大师曹宪门下求学。约二十岁时卢照邻出任邓王府典签,其身份大约是邓王李元裕的私人秘书。据《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记载:“邓王元裕,高祖第十七子也。……历邓、梁、黄三州刺史。元裕好学,善谈名理,与典签卢照邻为布衣之交。……高宗时,又历寿、襄二州刺史、兗州都督。”卢照邻的才华深受李元裕赏识,将其比作汉代大才子司马相如。李元裕曾对下属们说:“此吾之相如。”邓王李元裕出任寿州(今安徽寿县)刺史、襄州(今湖北襄阳)刺史时,卢照邻也随李元裕到过寿州、襄州。诗人在晚年所著的《五悲·悲昔游》中说:“少年游宦,来从北燕。淮南芳桂之岭,岘北明珠之川。”淮南芳桂之岭指的是随邓王在寿州,岘北明珠之川指的是随邓王在襄州。后卢照邻离开邓王府到秘书省任职。
与四杰中的其他诗人一样,年轻时的卢照邻是个恃才傲物、行事高调、狂放不羁、颇具浪漫气息的诗人。《旧唐书·文苑上·王勃传》记载:当时素有识才之名的吏部侍郎裴行俭曾评价卢照邻等人说:“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裴行俭的评价包括卢照邻。浮躁浅露是许多士大夫对他们的看法。卢照邻自己在《结客少年场行》诗中这样描述自己年轻时的轻狂:“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玉剑浮云骑,金鞭明月弓。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
年轻时的卢照邻对功名事业充满幻想与渴望,他以为自己总有一天能脱颖囊中,出人头地,因此在在《赠益府群官》诗中吟道:“谁能借风起,一举凌苍苍。”他也曾渴望做一名军人,从戎塞外、横行疆场,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但由于轻狂,他没能实现自己的军人梦,却身陷囹圄。
大约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卢照邻遭遇飞来横祸被捕入狱,这次横祸也许与他的浮躁、狷狂有关。他在《穷鱼赋序》中说:“余曾有横事被拘,……友人救护得免。”遭何横事、因何被拘、何人救护,诗人并未明说,现亦无从考证。恐怕有什么难言之隐诗人不便说出,估计不是什么光彩之事。
遭受横祸出狱后不久,诗人便踏上漫漫蜀道经梁州前往蜀中。诗人第一次入川似乎也是无奈的选择。祝尚书先生在《卢照邻集笺注》前言中说:“约龙朔初到咸亨中,卢照邻曾多次入蜀,现可考者既有三次。”第一次入蜀的卢照邻心中无限惆怅,他《释疾文·粤若》中说“故吾甘栖栖以赴蜀,分默默以从梁。”乾封初,卢照邻又奉命出使益州大都督府。总章二年(669年)第三次入蜀任新都尉。诗人三次入川、出川走过不同的路径,他对陈仓道、褒斜道、金牛道非常熟悉,他《至陈仓晓忘京邑》诗中这样描写了陈仓道上的景色“涧流飘素沫,岩景霭朱光”。他在《送梓州高参军还京》诗中描述褒斜道风光说:“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雾深”。他的《早度分水岭》、《大剑送别刘右史》、《葭萌独泛》、《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等诗则描绘了金牛道、剑门道风光。
卢照邻漫游过许多地方,曾多次奔波于蜀道中,他在《五悲·悲昔游》中说:“东鲁则过仲尼之故宅,西蜀则耕武侯之薄田。旧乡旧国白云边,飞雪飞蓬暗远天。暂辞蓟门千万里,少别昭邱三十年。昔时人物都应谢,闻道城隍今可怜。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在蜀中,卢照邻与许多人都有交往,如初唐四杰中的王勃、蜀地诗人邵大震、后来于唐玄宗朝任宰相的的张柬之、道士李荣等。他诗文集中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蜀中作的。
卢照邻他又是个自视极高,不合群的人,他在《赠益府群官》中说:“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在蜀中时,他自以为自己是“不息恶枝木,不饮盗泉水”的凤凰,与同僚关系比较紧张,“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所以诗人常常感到十分孤独,“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
但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卢照邻却能倾心相待。在蜀中,卢照邻与比他小十多岁的王勃及诗人邵大震过从甚密,一起谈诗论道、游览饮宴。据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八记载:卢照邻在任新都尉时,王勃也因为沛王草檄鸡文被逐出沛王府远游蜀中。咸亨元年(670年)重阳日,卢照邻与王勃、邵大震三人同游玄武山登高赋诗,留下唐代诗坛一段佳话。玄武山在今四川中江县,据《元和郡县志》卷33记载:“玄武山在县东二里,山出龙骨。”此处所说的县是梓州玄武县。
登上玄武山,看到行行大雁南飞,邵大震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首先吟了一首《九日登玄武山旅眺》,诗中吟道: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邵大震的诗也引起了卢照邻浓浓的愁绪,随即和了一首《九日登玄武山旅眺》,诗中吟道: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站在云遮雾绕的玄武山上,卢照邻向北眺望,思乡之情难以抑制,借酒消愁,归心更炽。仰望南归大雁,诗人悲情万里,弥漫天际。
王勃也和了一首《九日登玄武山旅眺》,诗中吟道: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卢照邻一行在玄武山游玩数日,并住宿在山中寺院赏月,卢照邻有《宿玄武二首》诗记叙了玄武山之宿。
方池开晓色,圆月下秋阴。已乘千里兴,还抚一弦琴。
庭摇北风柳,院绕南溟禽。累宿恩方重,穷秋叹不深。
宁静的寺院中,有一圣泉池,池水清澈,碧波荡漾,风摆岸柳,树影摇曳,一轮圆月,倒映水中、南归大雁、栖息水边。轻抚一支一弦琴曲,去国怀乡,愁思万里。
卢照邻、王勃的诗中流露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咸亨二年(671年),卢照邻渐感身体不适,因病辞去新都尉,告别蜀中朋友,离开成都取道梁州(今陕西汉中市)回长安。途经宁强分水岭时,作《早度分水岭》诗以纪此行。诗中吟道:
丁年游蜀道,班鬓向长安。
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
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
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
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
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
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
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
诗题中所说的分水岭,即陕西宁强境内的嶓冢山。据郦道元的《水经注》所引用的《汉中记》记载:“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即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嶓冢为分水岭。”分水岭之水向东流入汉水,向西流入嘉陵江。嶓冢山下有金牛驿,自古就是汉中通往四川的必经之处。
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大约可以分为三层。前六句是诗的第一部分,叙述了诗人自己蜀中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的不如意。诗的前两句诗人所说的丁年意思是丁壮之年的意思。卢照邻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初次入川时年三十岁,正值丁壮之岁。而十年后离蜀,年已不惑,鬓已斑白。感喟之意,尽显其中。诗的其次两句言下之意是说自己身为下吏,无所建树,徒费王粟,空自弹冠。诗中的“空弹汉吏冠”一句用了汉朝王吉的典故。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载:“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也。”唐人颜师古注释说:“弹冠者,且入仕也。”后世有弹冠相庆的成语,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诗人这里显得颇有些谦虚。诗的五六两句的前一句是说由于长期仕途奔波,马蹄几乎磨穿。后一句中的“貂裘敝”化用了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的典故,以苏秦狼狈相比自己人生的穷途末路。《战国策·卷三·秦策一》曰:“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袭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櫜,形容枯搞,面目犁黑,状有归色。”诗人用苏秦的这个典故以衬托自己在蜀中的不得志。
从“层冰横九折”到“苍苍山月团”八句是诗的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诗人描述了行走蜀道的艰险和蜀道中奇异的景色。诗中所说的“九折”是指九折坂,在今四川荣经县境内,《元和郡县志·剑州道·雅安·荣经县》说:“九折坂,在县西八十里。”《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说九折坂气候极其寒冷:“夏则凝冰,冬则毒寒。”九折坂道路又险恶无比,《汉书·王尊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代琅琊人王阳担任益州刺史时,率部路过九折坂,看到险恶的道路,不敢前行,感叹道:“我的身体是父母赐予我的,我怎能不顾生命冒这危险呢!”于是王阳就绕开了九折坂。后涿郡高阳人王尊接任益州刺史时,带领部下再次经过九折坂,他问手下人,这里就是我的前任王阳所害怕的九折坂吗?手下人回答道正是。王尊无所畏惧地驱马登山,并对手下人说:王阳不愿冒险过山因为他是个孝子,我敢于驱马登山因为我忠于王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九折坂道路的险恶。其实从长安到成都的蜀道并不经过九折坂,诗人只是借用九折坂险境以衬蜀道之险。诗中还描写了七盘岭的高耸险峻。诗中所说的七盘即七盘岭。在汉中境内,一般认为有两处七盘岭。一是褒斜栈道南端的七盘岭,又称七盘坡。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记载:“七盘坡,在褒城县北二十里。”一是川陕交界处的七盘岭,又称七盘关。《大清一统志》记载:“七盘关,在广元北一百六十里七盘岭上。”《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七盘岭,在县(指广元)北七十里,与陕西宁羌州接界。一名五盘岭,自昔为秦蜀分界处。”同说在广元以北,这两本书中的记载距离不一致。卢照邻的这首诗中所描写的七盘应是川陕交界处的七盘岭。我的朋友孙启祥先生则认为唐宋时期的七盘岭位于今四川广元北、陕西宁强西嘉陵江东岸。孙先生梳理、分析了大量的历史典籍,并经过多次实地踏勘考证,认为“现川陕交界地带四川广元市北朝天区大滩镇嘉陵江东岸九井驿所在的穆家坡一带应即唐宋五盘岭地望。”(见孙启祥《汉中历史文化论集》陕西人民版P328)笔者以为孙先生所认定的川陕交界处七盘岭更符合唐宋诗人诗歌中所描写的地域特点。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一家曾翻越五盘岭,并作《五盘》诗记叙了翻越五盘岭的见闻与感受。诗中有“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馀。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等句描写七盘岭附近的山川形胜。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引用《一统志》的记载说:“七盘岭,在保宁府广元县北一百七十里,一名五盘岭。鲁訔(宋代学者)曰:栈道盘曲有五重。”可见这里悬崖临江、山势高耸、危峦入云,道路盘旋而上。
卢照邻所走过的蜀道山水处处溪流湍急,险峰入云。阵阵松涛、滚滚激流,似陇头擂响的战鼓。夜晚的蜀道中,一轮圆月挂在苍莽的群山之上,别是一番景致。
诗的最后两句“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是诗的最后一层。写出了诗人蜀道之旅的感受,并告诉后来者蜀道的艰辛。自古以来吟咏蜀道的诗歌就形成了在诗的最后感慨蜀道艰难的传统,五代阴铿的《蜀道难》中有“蜀道难如此,功名岂可讵。”稍早于卢照邻的初唐诗人张文琮也在《蜀道难》中感慨道:“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李白也在《蜀道难》一诗的结尾处吟咏:“蜀道之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卢照邻此次经剑门道、金牛道、汉中、褒斜道回长安后,再也没能重新踏上蜀道。
回到长安后,卢照邻依然牵挂着千里之外的蜀中。那里有深爱着他的美女郭氏。在蜀中时,卢照邻与一位郭姓乐伎相恋,并长期生活在一起,有了很深的感情。郭氏原是大户人家之女,年幼时父母双亡,后被一亲戚带到成都沦为乐伎。成年后的郭氏不仅妩媚娇艳,而且天资聪颖,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深受成都上流社会的追捧。在遇到卢照邻前,郭氏一直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坚持卖艺不卖身,只以琴艺事人。结识卢照邻后,两人心心相通,彼此情悦,很快坠入爱河。卢照邻离开成都时曾向郭氏许诺,来日一定再回蜀中时娶郭氏为妻。然而卢照邻一去便如黄鹄远飞,杳无音讯。郭氏在成都苦苦等待着自己心上人的归来。
卢照邻回长安后病情加重,忙着求医问药,也就把对郭氏的许诺放在一旁。在长安,卢照邻多方求医问药。为治病,他曾拜神医孙思邈为师学习医术。《新唐书·孙思邈传》说:“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孟诜、卢照邻等师事之。”他曾就自己的病求教于孙思邈,“高医愈疾,奈何?”孙思邈面对卢照邻的症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感到束手无策,只说了些病理的话,劝慰卢照邻自我调养,并没有给出具体治疗方法。可见此时的卢照邻已病入膏肓。随着时间流逝,卢照邻的病情不断加重,他在《五悲·悲穷通》中描述了自己的病状:“形枯槁以崎嶬,足聊蜷以缁厘……骸骨半死,血气中绝,四支萎堕,五官欹缺……毛落须秃,无叔子之明眉;唇亡齿寒,有张仪之羞舌。仰而视睛,翳其若瞢;俯而动身,羸而欲折。”根据卢照邻自己的描述,后人认为卢照邻患的是风痹或麻风病。这种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的确是不治之绝症。
卢照邻病卧长安之时,郭氏还期盼着卢照邻兑现诺言回成都与自己共结百年之好。此时卢照邻的好朋友骆宾王参与平定西南姚州(治今云南省姚安县西北旧城 )叛乱后,到蜀中任幕府书记之类的幕僚职务。骆宾王想到在蜀中任新都尉的卢照邻,四处打听,才知卢照邻已离职回中原。无意间骆宾王见到卢照邻的情人郭氏。郭氏向骆宾王倾诉了卢照邻离开成都后自己遭遇的不幸、表达了对卢照邻的思念和对他负心的谴责。骆宾王听了郭氏的倾诉后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代郭氏写了一首题为《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的长诗寄给他。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卢照邻在成都时,郭氏已身怀六甲,“离前吉梦成兰兆”。骆宾王诗中所说的“兰兆”是个典故,意思是指怀孕生男孩。这个典故源于《左传·宣公三年》,故事是这样:“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春秋时郑文公有一个贱妾名叫燕姞,一天夜里燕姞梦见天使送给她一支兰花,并对她说:“我是伯鯈,是你的祖先。这支兰将是你的儿子。兰花可谓国香,佩带着它,人们就会像爱兰花一样爱你。”不久郑文公来到燕姞的房中,送给她一只兰花,并临幸了她。郑文公离开时燕姞说道:“贱妾不才,若有幸怀孕生子,别人不会相信孩子是你的骨血,我能以兰花作为孩子的凭证吗?”郑文公说:“可以”。后燕姞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兰。”就是后来的郑穆公。卢照邻和郭氏也曾设想着未来美好的日子,夫妻共同抚爱掌上明珠,“当时拟弄掌中珠”。然而不幸的是卢照邻离开成都回中原后,郭氏的确产下一子,但不久这个男孩就夭折了,骆宾王诗中所说的“岂谓先摧庭际玉”。心爱的人不知音讯,唯一的骨血又不幸早夭,对郭氏这位弱女子的打击可想而知。郭氏常常独自一人在屋中抱头痛哭,其哭声撕心裂肺,碎人肝肠。“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得不到卢照邻的音讯,郭氏以为身在帝都长安、洛阳的卢照邻又有了新欢,“也知京洛多佳丽”,早已忘了蜀中的自己。骆宾王听到郭氏的哭诉后,以郭氏的口吻责备卢照邻负心绝情,离别两年多,连只言片语的问候也没寄来,“无那短封即疏索”。
其实并非卢照邻绝情负心,他病倒长安后,为了不拖累自己心爱的人,毅然决绝地割断与郭氏的联系。据骆祥发先生的《骆宾王全传》描写,骆宾王的这首诗辗转寄到卢照邻手上后,“卢照邻读了开头几句,眼泪就从眼眶里涌出。当读到殇子后郭氏对他的日夜思念时,他号啕大哭,再也读不下去了。”知道卢照邻的病情后,郭氏从成都赶到长安,执意要与卢照邻永结连理,照料他的后半生。但是卢照邻已明白自己是个废人,不愿连累郭氏一生,坚决不答应。后郭氏在卢照邻养病的太白山附近的一所尼姑庵中出家,遁入空门,取法号曰灵贞。
后卢照邻又隐居洛阳龙门山。病中的卢照邻已失去经济来源,全凭朋友裴瑾之、韦方质、范履冰等人资助衣食医药。《新唐书·艺文志》说他:“疾甚,足挛,一手又废。”晚年卢照邻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彻底瘫痪在床。他在《释疾文序》中说:“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踡;不学邯郸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每至冬谢春归,暑阑秋至,雲壑改色,烟郊变容,辄舆出户庭,悠然一望。”
晚年的卢照邻在具茨山下买了数十亩地居住养老,并在具茨山下为自己修建了坟墓。最终卢照邻因无法忍受疾病的折磨,与亲属诀别,投颍水自杀。一代天才诗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