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石
岑参(约715——770)是盛唐时期成就卓越的边塞诗人。我们中国的文学史家对他早期两次出塞戍边生活及出塞时期大量的边塞诗的创作有着充分的认识和研究,而对他后期滞留梁州(今陕西汉中市)、任职蜀中的生活与创作则研究得不够。岑参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被任命为嘉州刺史,十一月离京赴任,这一年十二月初到达梁州,大历元年(766年)夏四月离开梁州奔蜀中赴任。他在梁州滞留近半年。中年时期两度出塞的岑参,曾“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寨堡,无不经行”。见惯了大漠孤烟、走遍了戈壁瀚海、领略了塞外雄奇的诗人,用他如椽的巨笔为我们描绘了西北边陲雄阔壮丽、奇异多姿的自然风光。在滞留梁州的短暂岁月中,他留下了二十余首诗,占他全部四百多首诗的二十分之一。在这些诗中,诗人用他的生花妙笔包含深情地赞美了梁州的自然形胜、山川美景、风土人物。
一、岑参出任嘉州刺史的缘由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乱暴发时,岑参正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幕府中担任节度判官。封常清于这一年入朝述职,恰好遇到安史之乱。唐玄宗向封常清询问退敌之策,封常清自荐奔赴前线,前往东京洛阳招兵买马抵御安史叛军。《资治通鉴》卷217是这样描写封常清向唐玄宗请缨的:“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唐玄宗批准了封常清的计划,留封常清在中原抗击安史叛军。其后,远在西北边疆的岑参也由节度判官擢升为掌军中钱、粮、财物的北庭支度副使,这个职务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在西北边陲的日子里,诗人已得到安史之乱的消息,他始终心为朝庭所忧,思为朝廷所虑。但诗人又遗憾自己像天山上的优钵罗花(雪莲花)一样“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在国家有难之际,诗人悲叹道:“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诗人渴望能早日回到中原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为国效力。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556年)年末,岑参奉诏返朝。诗人从北庭都护府所在地轮台出发,途经阳关、玉门关、酒泉奔向内地。这年年底,岑参走到玉门关,看来至德二年的春节诗人是在玉门关过的。他在除夕前的一天写了一首题为《玉关寄长安李主簿》的诗,诗中写道:“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
至德二年二月,唐肃宗驻跸凤翔,不久岑参也从西域归来投奔天子行在。在杜甫等人的举荐下担任了小小的谏官右补阙。岑参在天子身边并不能发挥多少作用,他认为自己当谏官是个错误,他在《行军二首》其二中说:“偶从谏官列,谬向丹墀趋。未能匡吾君,虚作一丈夫。”由于岑参生性耿介,不平则鸣,他在右补阙任上是尽职尽责的。杜确的《岑嘉州集序》说他:“频上封章,指述权佞”,因此他也得罪了朝中权臣。身陷官场恶斗的岑参,心中充满了惆怅和郁闷,他渴望能亲上沙场拼搏,在军中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他在《行军二首》其二中感慨道:“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在充满权尔虞我诈、权力之争的朝廷,岑参根本无法施展自己抱负与才华。乾元二年(759年)岑参改任起居舍人,这是个工作在皇帝身边的职务,官不大却身居要害。但不知他又得罪了谁,不满一月,便被贬出朝,担任虢州长史。其后又改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等朝中闲职,在无聊中打发光阴,蹉跎岁月。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岑参被任命为嘉州刺史。嘉州即今四川乐山市,当时属边远小州,是下等州。据《旧唐书·职官志一》记载:下州刺史为正四品下。太子中允为正五品上。唐高祖武德年间颁布的《武德令》规定:尚书左右诸司郎中、吏部郎中正四品上,诸司郎中正五品上。贞观二年,并改为从五品上也。唐朝官吏向来重内官而轻外任,《唐会要》卷68《刺史上》说:“京职之不称者,乃左为外任;大邑之负累者,乃降为小邑;近官之不能者,乃迁为远官。”岑参由正五品上阶的太子中允被贬为从五品上阶的郎中,又外任正四品下阶的下州刺史,表面上升职,实质是遭贬谪。对此岑参非常无奈,只能在诗中发发牢骚。他在《寻杨七郎中宅即事》一诗中报怨朝庭对他的不公待遇,“无端来出守,不是厌为郎。”他认为自己被贬为外守是受到“无端”的打击。但是具体是谁打击、迫害了岑参,史料并无明确的记载。看来出京任嘉州刺史是诗人极不情愿的。在唐王朝中央任职的岑参仕途并不顺遂,他曾在《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一诗中感慨道:“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接到中央的任命,岑参只得无可奈何地离开京师赴蜀中上任。
二、岑参赴梁州的时间与路线
唐代宗永泰元年寒冬十一月,岑参离京赴任。与岑参同行的还有一位成少尹,岑参在《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汉川山行,呈成少尹》两首诗中都说到了这位成少尹。据独孤及的《送成都成少尹赴蜀序》一文记载,这位成少尹姓成、名可,前往蜀中出任成都少尹。这位成少尹与岑参同朝为臣,十分熟悉,岑参在《汉川山行,呈成少尹》一诗中说:“西蜀方携手,南宫忆比肩。”诗中所说的“南宫”是古代尚书省的代名词。据《旧唐书·职官志二》载:“尚书省领二十四司。六尚书,各分领四司。”凡属六部的官员都属尚书省管理。诗中说两人曾一起在尚书省为官,又同时被贬出京,又同往蜀中任职,因此结伴携手而行。从岑参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岑参是从骆谷道穿越秦岭由长安赶往蜀中的。骆谷道,又称傥骆道,是古代关中与汉中交通要道之一,唐代有许多重要的人物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北口骆谷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南口傥谷在今洋县北。中间通过骆谷水、傥水河谷道,长四百余里。
诗人在《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一诗中描述了傥骆道的艰难与险恶,全诗如下:
闻君行路难,惆怅临长衢。岂不惮险艰,王程剩相拘。忆昨蓬莱宫,新授刺史符。明主仍赐衣,价直千万馀。何幸承命日,得与夫子俱。携手出华省,连镳赴长途。五马当路嘶,按节投蜀都。千崖信萦折,一径何盘纡。层冰滑征轮,密竹碍隼旟。深林迷昏旦,栈道凌空虚。飞雪缩马毛,烈风擘我肤。峰攒望天小,亭午见日初。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泉浇石罅坼,火入松心枯。亚尹同心者,风流贤大夫。荣禄上及亲,之官随板舆。高价振台阁,清词出应徐。成都春酒香,且用俸钱沽。浮名何足道,海上堪乘桴。
诗中首先叙述了诗人接受嘉州刺史任命时心中的惆怅,虽然畏惧蜀道的艰险,但朝庭限定的行期又刻不容缓,况且皇上为表示皇恩浩荡,为外放官员赏赐价值数千上万钱的衣物。稍稍让诗人感到欣慰的是能与朋友携手并辔共赴蜀中上任。
诗中还真实地描写了骆谷道的险恶及秦岭深处独特的风光。骆谷道中千崖万壑、林木苍莽,山崖壁立千仞、道路纡回曲折,冬日的坚冰使得车轮打滑行进艰难,密集的竹林常常挂住行军的旗帜。旟,古代的一种旗帜,上画鸟隼,行军时所用。茂密的树林常常挂住行军的旗帜。进入山林中天昏地暗分不清早晚,行走在山崖悬空的栈道上令人心惊胆颤。山中的飞雪冻得马都缩卷了毛,凛冽的山风吹在身上如同刀割一般。仰望攒集的山峰直插云霄,直到正午时分山谷中才能见到一线阳光。为了赶路,诗人一行“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晓行晚宿、十分辛苦。山中的景色十分奇异,潺潺的泉水流入石罅之中,雷电劈打使千年古松树心枯焦。诗人又夸赞同行的成少尹是“风流贤大夫”,希望同行到成都后沽酒共饮。
诗的最后两句化用了孔子的故事。晚年的孔子看到天下礼坏乐崩,自己的政治主张无法实现,感慨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历经了人生坎坷、看惯了官场险恶的岑参也感慨道:“浮名何足道,海上堪乘桴。”这说明赴蜀中上任路上,诗人难免萌生归隐山林之意。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说他“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
十二月初,走出骆谷道的岑参一行来到了城固。城固在汉中东六十里。诗人的《赴嘉州过城固县寻永安超禅师房》记叙了诗人在城固的行踪。诗中写道:
满寺枇杷冬著花,老僧相见具袈裟。
汉王城北雪初霁,韩信台西日欲斜。
门外不须催五马,林中且听演三车。
岂料巴川多胜事,为君书此报京华。
从诗的标题和内容上看,诗人到城固后首先到永安寺寻访超禅师的旧居。从诗中描写的情景看,三九严寒中的永安寺中的枇杷树上开满了白花,寺中老住持身着袈裟隆重地接待他这位从京城远道而来的贵客。在城固诗人还寻访了刘邦封汉王时留下的遗迹。诗中写道:“汉王城北雪初霁,韩信台西日欲斜。”诗中所说的汉王城,据明代嘉靖四十五年所修的《城固县志》记载:“汉王城,东十里,高十丈,顶平,南北一百八十步,东西百步,南近汉江,北绕湑水,汉王驻兵于此。”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曾于此筑城驻军,今于城固县城东一公里至洋县的公路旁仍存汉王城遗址。诗中所提到的韩信台,有人以为是今汉中城内的拜将坛。其实不然,这应是另一处古迹。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二十七说:“婿水迳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许人。又东南迳大城固北,城乘高势,北临婿水。水北有韩信台,高十馀丈,上容百许人。”根据《水经注》的说法,此处的韩信台应在婿水以北,与婿水之南的汉王城隔婿水相望。韩信台是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指挥操练兵马的地方。诗人在城固看到了军队训练的情形“门外不须催五马,林中且听演三车。”笔者猜想此时驻守城固的军队加紧训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蜀中发生了崔旰的叛乱。诗人也是在城固得到这一事变的信息的。诗中所说的“巴川多胜事” 恐怕指的就是蜀中崔旰叛乱之事。
三、岑参滞留梁州的原因
岑参滞留梁州的原因是这一年蜀中发生了崔旰的叛乱。关于崔旰的叛乱起因、过程及结局,新、旧唐书的有关传记和《资治通鉴》有比较翔实的记载。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严武部将西山都知兵马使崔旰等人向朝廷请立大将王崇俊为剑南节度使,朝庭担心蜀中诸将不听调遣,任命郭英乂出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郭英乂一到蜀地,立即诬杀与他争夺节度使之位的王崇俊。郭英乂杀了王崇俊后,又召崔旰回成都。崔旰因防御吐蕃未能到成都。郭英乂就断绝了崔旰部队的粮饷供应,并把崔旰的家眷从汉州迁到成都,并奸污了崔旰的小妾。其后郭英乂又亲率大军并以帮助崔旰抵御吐蕃为名讨伐驻守西山的崔旰所统帅的西山军,挑起了这场波及蜀中的内乱。西山军原归剑南节度使节制,是唐王朝驻守川西防御吐蕃、羌人的精锐部队。郭英乂进攻崔旰的西山军时,正值滴水成冰、天寒地冻的时节,西山一带雪深数尺、人马难行。郭英乂所部人马冻死者数百人。加之师出无名、众叛亲离,结果反被崔旰打败。
郭英乂是个凶暴贪婪、对部下十分苛刻的人,打了败仗的郭英乂回到成都后,不思理政治军,一味贪图享受。他看到当年唐玄宗幸蜀所住的行宫竹树茂美、风景优雅,便命人搬走行宫中唐玄宗的金身塑像,将其占为自己的住所。这样就给崔旰留下了口实。永泰元年闰十月,崔旰以郭英乂谋反为由,率自己的五千兵马袭击成都,与郭英乂所部战于成都城西,郭英乂大败,崔旰攻入成都,杀了郭英乂全家。郭英乂单人匹马,落荒而逃,投奔简州(今四川简阳县西北)。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刺史韩澄杀了郭英乂,并将其首级送给崔旰。于是“邛州牙将柏茂琳、泸州牙将杨子琳、剑州牙将李昌夔各举兵讨旰,蜀中大乱。”(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
崔旰的叛乱造成了蜀中大乱,使岑参等人无法前往嘉州赴任。岑参到城固得知蜀中大乱后的行程如何,有不同的说法。闻一多先生在《岑嘉州系年考证》中说:岑参“永泰元年(765年)十一月出为嘉州剌史,因蜀中乱,行至梁州而还。大历元年(766年)二月,杜鸿渐入蜀平乱,表公职方郎中,兼殿中侍御史,列为幕府,同入蜀。”陈铁民、侯忠义先生在《岑参集校注》的附录《岑参年谱》中说:“(永泰元年)十一月,(岑参)出为嘉州刺史。因蜀乱,行至梁州而还。”“(大历元年)二月,诏相国杜鸿渐为山南西道﹑剑南东西川副元帅﹑剑南西川节度使,以平蜀乱。杜表参为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遂同入蜀。二月至四月,留滞梁州。四月,南行入蜀。六月,过剑门。七月。抵成都。”闻一多先生和陈铁民、侯忠义认为,岑参得知蜀中之乱自己无法上任后从城固返回了长安,第二年二月与入蜀平乱的杜鸿渐一道再次经梁州入蜀。不同的是闻一多先生未提及岑参是否在梁州停留;而陈铁民、侯忠义认为岑参于大历元年二月至四月间陪杜鸿渐滞留梁州。对此,有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四川内江师范学院的李厚琼先生在《岑参入蜀未与杜鸿渐同行》一文中指出:“永泰元年冬至梁州后,岑参滞留此地至大历元年初夏,其间未因蜀乱返京。”(见《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李厚琼先生的文章论据非常充分,观点非常有说服力。
笔者以为岑参到城固后并没有因为蜀乱而返京,而是继续西行到了山南西道观察使驻地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岑参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行程。他在《尚书念旧垂赐袍衣率题绝句献上以申感谢》一诗中写道:“富贵情还在,相逢岂间然?绨袍更有赠,犹荷故人怜。”诗的标题中所提到的“尚书”是指当时梁州的最高军政长官张献诚。根据《旧唐书》本传的记载我们知道,张献诚是安史之乱暴发之前的开元年间幽州节度使、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张守珪之子,曾于安史之乱暴发之后投靠安史叛军,接受伪职,统率数万叛军为史思明守汴州。后率兵反正投诚唐王朝中央,曾担任唐王朝的汴州刺史、汴州节度使等职。岑参到梁州时,张献诚以检校工部尚书之衔兼梁州刺史及山南西道观察使。从诗中我们了解到,岑参与张献诚是交故旧友。这位梁州的最高官员对岑参这位老朋友是十分热情的。岑参原以为蜀地并不寒冷,严冬时就能到温暖的嘉州任所,未料到会滞留梁州,可能并没带太多过冬棉衣。永泰元年有闰月,岑参到梁州的十二月初应是这一年中最寒冷的三九严寒时节,所以张献诚赠绨袍给岑参御寒。岑参的这首诗真诚地表达了对张献诚赠袍的衷心感谢。诗人在《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一诗中还夸赞了这位老朋友的文治武功,把他与汉三杰之一的韩信相提并论,认为他是拯时济危的大英雄,把梁州这块饱受羌虏袭扰“人烟绝墟落,鬼火依城池”的地方治理成一块“芃芃麦苗长,蔼蔼桑叶肥。浮客相与来,群盗不敢窥”富饶、和平的乐土。因为张献诚是诗人的故交老友,加之他对自己殷勤周到的接待,岑参的诗中难免对张献诚有溢美之辞。
四、岑参在梁州的交游
岑参在梁州的日子过得十分自在、潇洒。唐代的地方官员接待客人的方式与今天的迎来送往极为相似,无非是宴饮、游乐、歌舞、垂钓。岑参滞留梁州期间很多时间都泡在这热情的歌舞宴饮的接待应酬之中。他在梁州期间的所作的许多诗中都描写了游乐、饮宴、歌舞的场面。张献诚和他的下属常常陪岑参游览梁州各处名胜风景,品尝梁州的美味嘉肴。他在《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一诗中写道:“置酒宴高馆,娇歌杂青丝。锦席绣拂庐,玉盘金屈卮。春景透高戟,江云篲长麾。枥马嘶柳阴,美人映花枝。”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献诚对岑参的接待规格是极高的,高馆、锦席、玉盘、金卮,还有丝竹音乐、美人歌舞。
由于岑参与张献诚的特殊关系,梁州的其他官员对岑参的态度也十分热情,他们竭尽全力巴结、讨好这位京中来的上司的好友。诗人在《梁州陪赵行军龙冈寺北庭泛舟宴王侍御》一诗中写道:
谁宴霜台使,行军粉署郎。唱歌江鸟没,吹笛岸花香。酒影摇新月,滩声聒夕阳。江钟闻已暮,归棹绿川长。
诗中点明了请客的主人是赵行军,接待的对象是“霜台使”和“粉署郎”。霜台使代指诗题中所说的王得长御史。⑴粉署郎是指诗人自己。⑵诗人出任嘉州刺史前曾任尚书省所辖的虞部、库部郎中。赵行军对诗人和王御史的接待也是颇费心思的,他把酒宴安排在龙岗寺下的汉江中的一条画船上。龙岗寺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梁山镇境内的龙岗山上,其山绵延数十里,盘旋如龙,与汉中隔江相望,山上有一南朝梁朝天监年间修建的古刹,故名“龙岗寺”。汉水与褒水在此相汇后折向东流向宽阔的川道地区。这里山色葱郁、水面宽阔,唐代就是人们参禅拜佛、踏青游览的好去处。主人与客人们在画舫中饮酒猜令、丝竹歌舞,一直到暮色苍茫、新月初升。
岑参是一位擅长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人,他一生足迹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西域边陲、秦巴山水。每到一处,诗人都会用他如椽的诗笔记录下当地的山水名胜。他在《陪群公龙冈寺泛舟》一诗中描写了龙岗寺一带的旖旎风光,道:“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钟鸣长空夕,月出孤舟寒。”澄澈浩淼的汉水一望无涯与蓝天相接,龙岗寺的楼阁倒映水中印在水底的沙石上。夜晚寺中的钟声在长空中回荡,一弯新月映照下江面上孤独的游船中显出一些寒意。当年龙岗寺下美丽多姿、环境优雅、水面浩瀚的汉水已无处寻觅。诗中又写道:“映酒见山火,隔帘闻夜滩。紫鳞掣芳饵,红烛然金盘。良友兴正惬,胜游情未阑。此中堪倒载,须尽主人欢。”游览之余,主人烹鱼煮酒,燃烛夜宴,直到尽兴。
诗人在《与鲜于庶子泛汉江》一诗中写道:“急管更须吹,杯行莫遣迟。酒光红琥珀,江色碧琉璃。日影浮归棹,芦花罥钓丝。山公醉不醉,问取葛强知。”诗题中所说的鲜于庶子即鲜于晋,字叔明,永泰二年(即大历元年),由太子左庶子被任命为邛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邛南八州都防御观察等职,其官阶与岑参相当。他也由长安奔邛州赴任,因蜀中之乱滞留梁州。诗人与鲜于晋一同泛舟碧如琉璃的汉水之中,伴着美妙的丝竹声,畅饮着红琥珀色的美酒。音乐、美酒之后,主人们又请尊贵的客人垂钓芦花岸,直至夕阳西下才摇橹归去。
岑参在梁州期间虽然每日都过着觥酬交错、歌舞宴饮的美好日子,但他内心却充满了苦恼和郁闷。诗人在《梁州陪赵行军龙冈寺北庭泛舟宴王侍御》一诗中诉说了产生苦恼和郁闷的原因:“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诗人原本想在有生之年在嘉州任上成就一番事业,但蜀中的动乱使他行程蹉跎,滞留梁州,时日不多诗人便头生华发。在《与鲜于庶子泛汉江》一诗的最后两句“山公醉不醉,问取葛强知”用了晋代山简与葛强的典故。山简是魏晋时期的名士山涛之子,西晋永嘉三年出任征南将军驻镇襄阳。当时四方寇起、天下动荡、朝政腐败、人人自危。山简自感自己无力扭转朝庭颓势,只得借酒消愁,每日四处交游宴饮、酩酊而归。他的爱将并州人葛强是位武功高强的武士,常常伴随在他左右。每次酒后他都喜欢策马狂奔,并举鞭问葛强:我的马术比你这擅长骑马的并州人如何?⑶诗人用这一典故为的是以山简自比,抒发自己滞留梁州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忧愁与苦闷。
在梁州期间岑参还拜访了当地的一些社会名流、士绅氏族,并与他们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他在《汉上题韦氏庄》一诗中就叙述了诗人拜访一位颇有隐士之风的韦先生的情形。我们知道韦姓当时是长安大姓,但这位居住汉水边的韦先生的具体事迹今已不可考。诗中所说的这位韦先生居住的环境非常幽雅、静谧,“结茅闻楚客,卜筑汉江边。”他的日子过得也十分悠闲、惬意,“日落数归鸟,夜深闻扣舷。”他家的周围的风光也颇具特色,“水痕侵岸柳,山翠借厨烟。”这位韦先生的生活来源是靠简单的农耕、养蚕的收入,“调笑提筐妇,春来蚕几眠。”从诗中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韦先生是个清心寡欲、性格恬淡、随遇而安的人。诗人对韦先生简单、朴素的生存状态是非常羡慕的。见惯了疆场金戈铁马厮杀、厌恶了官场尔虞我诈恶斗的诗人,面对着与世无争的韦先生,面对汉江岸边桃源般宁静的韦氏庄园,诗人难免会产生归隐之意。
岑参的《梁州对雨怀麹二秀才,便呈麹大判官时疾赠余新诗》一诗则叙述了诗人与梁州名士麹氏二兄弟交往与友谊,赞扬了麹氏兄弟的才学与人品。诗的前八句:“江上云气黑,垾山昨夜雷。水恶平明飞,雨从嶓冢来。 濛濛随风过,萧飒鸣庭槐。隔帘湿衣巾,当暑凉幽斋。”写了诗人拜访氏兄弟时的季节与天气。诗中提到的垾山在汉中以南今南郑县境内,今称汉山;嶓冢是汉中西边宁强县境内的嶓冢山,是汉水的发源地。昨夜汉山上隆隆的雷声震撼着汉中城,夏日的暴雨使汉江水陡涨。清晨起来依然黑云沉沉,从西边嶓冢山方向飘来的黑云压在汉中城头上。濛濛的大雨随风而至,飒飒的大风吹得庭院中的槐树哗哗作响。隔着窗帘的大雨居然能将人身上的衣巾打湿,虽是暑天屋内却充满了凉意。从诗中对雷声、暴雨、狂风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对汉中夏季气候的生动描写,说明这一年夏初岑参人仍在汉中。
诗中接下来的六句:“麹生住相近,言语阻且乖。卧疾不见人,午时门始开。 终日看本草,药苗满前阶。”叙述了诗人拜访麹氏兄弟的过程及麹氏兄弟的近况。诗人的住所离麴家很近,诗人也多次希望能拜访麴氏兄弟,或许因传话的人将话传错,也许诗人与麴家曾有点误会,几次与麹家约会未果。其原因是兄弟卧病在床,直到午后麴家才开门迎客。因久病在家,麴氏兄弟常读的是本草之类的医药书籍,庭院中种满了各类草药。
诗的最后六句:“兄弟早有名,甲科皆秀才。 二人事慈母,不弱古老莱。昨叹携手迟,未尽平生怀。”写了麴氏兄弟的才学与人品。麴氏兄弟能同在科考中金榜高中,可见其才学非凡。他们早已是名扬海内的名士。诗人又说麴氏兄弟是极其孝顺之人,对自己的母亲的孝顺超过古代的老莱子。老莱子,传说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大孝子,有人认为老莱子就是老子李耳。我国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图》中第一幅“老莱娱亲图”讲的就是老莱子的故事。七十岁的老莱子为消除年迈双亲的孤寂,穿戴孩童的彩衣花帽,手里摆弄着小拨浪鼓,手舞足蹈地在父母面前嬉笑玩耍,装出孩童天真无邪的活泼样子以讨父母的欢心。诗人大有与才学渊博、品德高尚麴氏兄弟相见恨晚的感觉。
五、岑参离开梁州赴嘉州任的时间及路线
综合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书的记载,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二月,朝廷任命黄门侍郎平章事杜鸿渐兼成都尹、山南西道剑南东川西川邛南等道副元帅、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往蜀中平乱。杜鸿渐上表举荐滞留在汉中的岑参为职方郎中兼殿中侍御史,列为幕府人员一同入蜀。杜确的《岑嘉州集序》和岑参在汉中作了《奉和杜相公初发京城作》一诗都记叙了此事。但实际上岑参并没有与杜鸿渐的行营一起行动。杜鸿渐到梁州后先派张献诚率梁州军入川平乱。张献诚的身份应该是前部先锋。张献诚与崔旰几次交手屡战屡败,这一年三月癸未日,张献诚与崔旰大战于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崔旰率领的骁勇善的战西山军一举全歼张献诚的梁州军。大败的张献诚十分狼狈,《资治通鉴》说他“仅以身免,旌节皆为旰所夺”。
张献诚战败后,杜鸿渐率军进驻益昌(今四川广元)。胆小怯懦的杜鸿渐也惧怕骄悍的崔旰西山军,不敢与崔旰正面交锋,派人与崔旰谈判准备招安崔旰军。此时的崔旰也知道自己实力有限,不愿与大唐王朝彻底闹翻,借坡下驴,也派出使者与杜鸿渐媾和。崔旰的使者言辞十分谦卑,并给杜鸿渐等人送上大量的金银蜀锦。胆怯而又贪财的杜鸿渐答应了崔旰的求和,率部和平进入成都。到成都的杜鸿渐天天与属下判官杜亚、杨炎及其他将吏整日置酒高会、宴饮游乐,川中军政诸事全部交给崔旰办理,并上表举荐崔旰。《旧唐书·杜鸿渐传》说他:“既至成都,惧旰雄武,不复问罪,乃以剑南节制表让于旰。”在杜鸿渐的大力举荐下,唐王朝中央任命崔旰为成都尹,兼西山防御使、西川节度行军司马,皇上又赐名崔旰曰崔宁。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鸿渐调回中央任职,唐王朝正式任命担任崔宁西川节度使之要职。
许多学者认为岑参是与杜鸿渐一道离开梁州入川平乱的,笔者以为杜鸿渐到益昌时岑参仍在汉中。岑参的《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一诗的标题中所提到的杜、杨二人是曾任吏部郎中的杜亚和曾任兵部郎中的杨炎。杜、杨二人与作者都曾任尚书省郎中,在京城就有交往。此时这二人正在杜鸿渐幕府担任协助节度使处理军务的判官。诗中说:“二友华省郎,俱为幕中客。”一个 “寄”字说明岑参当时并没有与二人在一起。而杜、杨二人是杜鸿渐幕府中参赞军务的判官,应该随时随扈在大帅杜鸿渐身边。《旧唐书·崔宁传》说:“鸿渐贪其利,遂至成都,日与判官杜亚、杨炎将吏等高会纵观。”这也说明杜、杨二人一直在陪在杜鸿渐身边,而此时岑参并没有在杜鸿渐幕府中。有学者根据诗人的《奉和杜相公初发京城作》、《奉和杜相公发益昌》两首诗证明岑参是与杜鸿渐一道入川的,这个根据是不足为信的。我们知道古人的和诗不一定是现场作的,更多的时候是后来得到朋友的作品所和。
关于岑参离开汉中的时间,诗人在自己的诗中也有比较明确的记载。从岑参的《早上五盘岭》一诗我们可以知道岑参是这一年初夏离开梁州前往益昌与杜鸿渐会合的。诗题中所说的五盘岭又名七盘岭, 因岭上有石磴七盘而上得名,岭上有七盘关,在今四川广元市与陕西宁强县交界处,是由陕入蜀的咽喉要道。岑参在这首诗的开头写道:“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清晨诗人策马走出五盘岭后,进入狭窄的山谷地带。这里两岸山崖刀削斧劈、耸入云天,水流曲折迂回、咆哮奔腾,群峰集攒遮天蔽日。应该说这几句诗描写的是今天川陕公路上广元明月峡一带的旖旎风光。诗中也透露出了诗人入川的路线。
接下来的四句诗写道:“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诗中写出了路途中美丽奇异的自然风光。这里山高林密、云雾缭绕,初夏时还颇有些凉意。走过一片稀疏的松林看到一所驿站,嘉陵江滩上长满了茂密的各色花草。诗中所写景色淡雅清丽。诗中也透露出了诗人对平叛的信心及即将到达目的地的喜悦。
诗的最后四句:“栈道溪雨滑,畲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已,不觉蜀道难。”点明了诗人离开梁州的具体时间。从梁州到益昌要经过汉江河谷、金牛道、五盘岭、明月峡等地,这一带山势险峻、道路艰难,常有栈道沟通,雨后的栈道比较湿滑难走。畲田是古代陕南、川北一带山民们原始的耕作方式,即刀耕火种焚烧草木种田的方式。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笔者在陕西宁强插队时,这里还保持着烧荒种田的耕作方式。初夏四月,农民们放火烧掉田里的杂草准备放水插稻秧,这就是畲田。刘禹锡的《竹枝词》一诗中所写的:“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就是中种生产方式的形象描述。诗人觉得此行能为知己之友杜鸿渐做些事,因此也就不觉得蜀道的艰难了。
岑参的《利州道中作》创作时间稍后于《早上五盘岭》。这首诗作于诗人由利州(四川广元)继续向西蜀进发途中。这首诗还有个标题是《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从这个标题中我们知道从梁州与诗人同行入川的还有邛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邛南八州都防御观察鲜于晋、成都少尹成可。
诗的开头四句写道:“剖竹向西蜀,岷峨眇天涯。空深北阙恋,岂惮南路赊。”从川北的利州到川南的嘉州路途还十分遥远,有上千里路。李白《蜀道难》诗中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我们一般常用披荆斩棘形容道路的艰难崎岖,而诗人这里用“剖竹”来形容蜀道的难行。我们可以想见崎岖蜿蜒的蜀道中布满了各种竹丛,每走一步都得剖竹开路,行进十分艰难。诗人又想到自己的目的地嘉州还在遥远的岷山支脉峨眉山下。遥望北方长安的宫阙,诗人的畏惧蜀道艰难之心理也随之消逝。
紧接着的四句诗“前日登七盘,旷然见三巴。汉水出嶓冢,梁山控褒斜。”写了诗人回顾前日登上七盘岭时所见到的景象。登上高高的七盘岭,诗人的眼界豁然开朗,向南眺望莽莽苍苍的的巴蜀大地尽收眼底;回首北顾清澈的汉水从源头嶓冢山潺潺流下,巍峨的梁山控制着褒斜栈道要冲。
接下来诗人又形象地描述了这条道路的环境险恶、坎坷难行:“栈道笼迅湍,行人贯层崖。岩倾劣通马,石窄难容车。深林怯魑魅,洞穴防龙蛇。”峭壁上的栈道架设在湍急的水流之上,行人鱼贯穿行在层层悬崖之中。有些地方松软的岩石经不起马踏,栈道狭窄之处容不下一辆车。密密层层的山林中传来山魈令人恐怖的怪叫,山间幽暗的洞穴中常常有巨蟒毒蛇出没。
诗中的“水种新插秧,山田正烧畬。夜猿啸山雨,曙鸟鸣江花。过午方始饭,经时旋及瓜”六句,描写了川陕边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与《早上五盘岭》一诗中“畲田原草干”一句所写的那样,这个季节正是秦巴山区农民们忙着烧畲插秧的时节,农民们正忙着砍荒烧畲、引水插秧。这也是岑参于夏初离开梁州的又一佐证。夜间的一场新雨使山中的猿猴都为之欢呼,清晨鸟儿追逐着江花歌唱。忙于赶路和路边农户太少,诗人一行过了午后才吃上饭。
诗的最后四句“数公各游宦,千里皆辞家。言笑忘羁旅,还如在京华”抒写了诗人及朋友行进在蜀道上的感受。为了仕途功名,诗人和朋友们不辞辛劳地奔波在千里之外的蜀道上。也许前方传来了蜀中之乱已平的消息。从现存的史料看,自三月张献诚战败之后,杜鸿渐再未与崔旰正面作战,双方就开始和谈。到岑参等人入蜀时,杜鸿渐已经招抚崔旰。所以诗人和朋友们心情不错,一路上就像欢聚在京师的酒肆茶楼中谈笑风生,忘记了跋涉在蜀道上的艰难困苦。
我们从岑参的诗歌的记录中可以了解到,诗人于大历元年夏离开梁州,翻越七盘岭,经广元、过剑门,六月抵达成都。岑参到成都后并没有马上赴嘉州上任,而是在杜鸿渐幕府工作一年左右。大历二年杜鸿渐奉调回京,崔旰接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岑参也于这一年七月离开成都赴嘉州任刺史,次年七月又被免职,他在嘉州任上仅一年。离任后的岑参寓居成都,原想从陆路北归中原,但始终未能成行。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月,一代伟大的诗坛圣手岑参病逝于成都的一所旅舍中,结束了他绚丽多彩的人生。
⑴《通典》载:“御史为风霜之任,弹劾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后来称御史台为霜台。霜台使代指诗题中所说的王得长御史。
⑵《汉官仪》云:“省中皆胡粉涂壁,故曰粉署。”后来称尚书省为粉署,亦称粉省。粉署郎是指诗人自己,诗人出任嘉州刺史前曾任尚书省所辖的虞部、库部郎中。
⑶《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山简)为荆州,时出酣扬。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罡。举手问葛彊,何如并州儿。”高阳池在襄阳,彊是其爱将,并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