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以为古代的汉中地处秦岭巴山之中,被重重大山屏障,是一片蛮荒、偏僻、边远、贫穷的不毛之地。其实这里有一片肥腴、丰饶、温润的土地,这里有一群勤劳、淳朴、富有创造力的先民。他们不甘被重重大山囚禁,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开山架栈,开通一条条通向外界的道路。汉中境内有陈仓道、褒斜道、灙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连云道、马鸣阁道等数条通往中原、西南、西北的道路,是古代秦、蜀、陇之间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名符其实的栈道之乡。几千年间,穿梭在这秦蜀古栈道上的有金戈铁马征战的将军士卒、有冠盖车马的达官显宦、有为皇帝后妃们运送荔枝等贡品的驿卒快马、有为生存无奈的漂泊迁徙的黎民百姓、有贩运盐茶辛勤商贾,也有面对壮美的汉中山水吟咏赞叹的文人骚客。
我曾在不同的季节多次从不同的路径穿越秦蜀古栈道。每次欣赏车窗外千姿百态的山景时,都有一些独特的感受。看到那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水,总想下车掬一捧吻吻它的面容。望着那倏忽飘舞的云雾,总想攀上山巅与它握握手。我想远处那层层叠叠的松柏密林,就是活泼可爱的金丝猴腾挪跳跃的乐土;那郁郁葱葱的青翠竹林,就是憨态可拘的大熊猫繁衍栖息的故乡;那苍苍莽莽的高山草甸就是勇武健硕的大羚牛生儿育女的家园;那飘飘荡荡白云深处,就是东方宝石朱鹮自由翱翔的空间。行走在层峦叠嶂、千沟万壑的秦巴山中,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两千多年来历代诗人艰难跋涉的身影,耳边响起的是他们在艰辛的旅途中或慷慨激昂、或清新婉转、或哀怨悲凉的吟唱。
周秦汉魏,遥远神秘的诗境
远古的汉水、秦岭、巴山,对于秦岭以北的中原人来说,是一片神秘、神奇、神圣、神往的土地。西周初年,周天子派重臣沿着坎坷的秦蜀古道来到汉水之滨,祭拜周人心目中的圣山旱山(今称汉山)。当敬神的牺牲——红色的公牛、祭祀的美酒——汉中黄酒,摆在旱山山神面前,人们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祈求神灵赐福时,随行的诗人诗兴大发,他用诗歌描述了宏大的祭祀场面,“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他祈求神灵庇佑自己能施展才华、实现理想与抱负,像矫健的雄鹰翱翔在蓝天,如自由的鱼儿畅游在深渊,诗人吟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诗经·大雅·旱麓》是诗人在汉中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吟诵。
今天的汉山虽已失去往昔的神秘与神圣,但它依旧是汉中最美的山之一,挺拔高耸,葱郁苍翠。每年三月,登山赏花之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站在汉山之巅放眼远眺,数万亩油菜花尽收眼底,汉水河谷似金色的锦缎铺就。
褒斜道南口的褒谷口,是倾国倾城的美女褒姒的故乡。然而历史和诗人们对这位汉中女子的评价都是不公正的。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能,重用奸佞,导致国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税赋沉重,加之遭遇地震、旱灾,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周幽王沉溺酒色,不理朝政,四处寻求美女。得到褒国献的一美女褒姒,无比宠爱。弃原王后申后如敝履,与褒姒缠绵悱恻,生一子名伯服,幽王视之伯服如掌上明珠,疼爱无比。幽王不听大臣劝阻,废掉申后,册立褒姒为王后,并废太子宜臼为庶人,立伯服为太子。太子宜臼被废后害怕遭到加害,逃到他的外公申侯处。荒唐的周幽王为博得冷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入侵,国破家亡,自己身首异处,褒姒也被掳犬戎。
明明是昏庸的周幽王自己玩灭了自己的国家、玩丢了自己的性命,而当时的一些诗人却归咎于无辜的汉中女子褒姒,《诗经·小雅·正月》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诗经·大雅·瞻卬》一诗是周人讽刺周幽王宠幸褒姒、疏远远贤良、导致国运衰落、民生凋敝的一首诗。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这首诗也把西周灭亡的责任推在褒姒这位无辜的弱女子身上。
每次乘车途经褒谷口时,都不免与朋友们说起这位悲剧的汉中美女,都会想象褒姒无奈地告别亲人,翻越秦岭踏上不归之路的悲惨情景。
建安二十年(215年)夏,曹操亲率大军翻越秦岭由陈仓道征伐张鲁。诗人王粲随曹操参与了此次征战。这一年七月,曹操率兵由散关抵达汉中地区的阳平关。张鲁原已有意向曹操投降,但张鲁之弟张卫不肯就范,要与曹军一搏,在阳平关依山修筑十余里的营寨抵御曹军。曹军久攻不下,粮草已供应不上,开始撤军。一个偶然的机会战场形势突然发生逆转,张卫的军队莫名其妙地失败了。史书中关于张卫的失败还有两种解释:《魏名臣奏》说是曹操的一支军队夜间撤退时迷了路,误打误撞进入张卫的军营,张卫军随即溃散,曹军占领了阳平关。《世语》说曹操撤军之夜突然有数千头麋鹿闯入张卫军营,张卫的军队惊慌失措。恰在此时曹操部将高祚的也误入张卫营中。高祚命部下击鼓吹号,召集其他部队。张卫以为自己的部队已被曹军消灭,只好投降。夺取阳平关后,曹操迅速占领了南郑(今汉中市城区)。张鲁翻越米仓山逃往巴中,十一月投降。十二月曹操从汉中撤军,留夏侯渊守汉中。次年二月曹操班师回到邺城。王粲随曹操参与了此次征战。战胜张鲁后,曹军斩获颇丰,将士们个个捞足了战利品,弄得盆满钵满,肥得流油。王粲的《从军诗五首》(其一)记录这次征战“陈赏越丘山,酒肉踰川坻。军中多饶饫,人马皆溢肥。……拓土三千里,往返速若飞。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诗中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与自豪。歌颂了诗人心目中的明君贤相曹操驰骋疆场、荡平割据、统一天下的辉煌业绩。抒发了诗人慷慨豪放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期盼国家统一、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这也是建安诗歌时代风貌的体现。
如今,位于金牛道与沮水道要冲的古阳平关当年的风貌已经不在,只留有一段今人修建的关城供人们追思远去的历史。站在古阳平关前,看着马超跃马挥戈的塑像,耳边自然响起“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的歌声。
建安二十四年春夏之交,曹魏军队的统帅曹操站在褒谷口,看到逼仄的褒谷两岸峭壁如削,蓝天一线,峡中激流飞瀑,翻腾如雪。画的景象、诗的激情澎湃在诗人心头,他信手题了“衮雪”两字。也许曹操曾有作一首诗吟咏褒谷水的念头,但他觉得“衮雪”二字把眼前的景色概括已尽,不须再说什么了。这“衮雪”二字也许是世上最短的诗。题刻“衮雪”二字的巨石已移入汉中市博物馆,曹操题写衮雪二字的地方矗立起高耸的石门水库大坝。每当大坝放水之际,一道白练喷薄而出,直下数十丈,更胜当年“衮雪”胜景。
大唐盛世:羁旅行役蜀道中
唐朝是个盛产诗的时代。虽然那时传媒并发达,但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让脍炙人口的诗歌在民间传播。唐代诗歌的普及程度远非今天能比,热爱诗歌的人也比今天更广泛。薛用弱的《集异记》中曾有王之涣、高适、王昌龄三人旗亭宴饮、歌乐、斗诗的故事。妓女会唱白居易的长恨歌,身价都要高一些。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唐时秦岭、巴山古道中的每一个驿站、寺庙、旅舍、酒馆的墙壁都是诗人发表新诗的阵地。古道驿站墙壁上常常有第一流的诗人的题咏。元稹路经骆谷驿时,看到墙壁上题满了老朋友白居易、崔诏、李逢吉、王质夫的诗,欣赏朋友的诗,如同他乡遇故知,消解了诗人漫漫旅途中的劳累和寂寞。诗人欣赏之余,自己也题了一首《骆谷驿》于这面诗墙上,诗曰:“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贞观年间,曾经担任过唐太宗侍书侍御史的诗人张文琮行走于飞架在秦岭深处的栈道上,头上是层层叠叠的险峰,脚下是汹涌澎湃的激流,走过步步惊心、处处胆颤的险途到达汉中后,诗人长舒一口气,感慨道:“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总章二年(669年),青年诗人王勃在长安混不下去了,准备到蜀中谋生。诗人经褒斜道来到汉江边的柳林镇,拜谒了他心中的先贤李固墓后,迎着清爽的江风,漫步汉水江畔。看到夕阳落山,新月初升,驱牛的牧童、担柴的樵夫、垂钓的渔翁与青翠的庄稼、清澈的江水、明净的新月构成一幅诗意的田园风景画。诗人吟道:“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这是大唐盛世汉中静谧、和谐的农村景象。
我曾在李固墓下的汉水之滨寻觅王勃悠远的诗踪,一切都是徒劳的。车水马龙的108国道,风驰电掣的阳安铁路,早已把王勃诗中宁静的意境消解得无影无踪。
咸亨四年(673年)春,骆宾王奉朝廷之命出使西南,他在《畴昔篇》中是这样描写此次西南之行的:“脂车秣马辞乡国,萦辔西南使邛僰。”诗人从长安出发,进入褒斜道,穿行在莽莽秦岭之中。出秦岭到褒谷口后,诗人作《出石门》诗,记录走出秦岭后在石门隧道附近所看到的景象。诗中写道:
层岩远接天,绝岭上栖烟。
松低轻盖堰,藤细弱丝悬。
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
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这首诗描写了石门附近峭拔的山势和奇异的风光,山崖高峻直插云霄,烟霞袅袅盘旋绝岭之上。这里有高耸的鸡头关,鸡头关之下的褒河河谷水流湍急、怪石林立,两岸壁立千仞、陡直如削,石门隧道就在鸡头关下。诗中还描写了西汉初年萧何、曹参在这里修建了山河堰。褒河岸边高大的松影遮盖着山河堰,攀附在松树上的藤萝轻轻下垂,随风在山河堰上飘荡。东汉永平年间,又在这里开凿了世界上第一条人工隧道——石门。诗人笔下的石门景色也十分鲜明,垂直的石壁经过千万年风雨砥冲洗砺光滑细腻、明若悬镜,偶尔有铜钱似的苔藓附着其上。诗人用“挂镜”形容石门附近的石壁,形象贴切。石门特有的地理特点和光洁的石质,是摩崖石刻的好地方,所以从东汉永平年间至清代,石门内壁及其附近山崖上有一百多处摩崖石刻。可惜七十年代修石门水库时除石门十三品及少量石刻精品迁至汉中市博物馆内,大多沉没水底。骆宾王到石门时,摩崖石刻还不是很多,所以诗人看到这里“石明如挂镜”。诗又用汉代神仙费长房的故事表达自己厌恶俗世、羡慕神仙的情绪。汉代汝南人费长房一天在街市中看到一老翁卖药,他无意中窥破这位老翁是一位神仙,于是便弃家舍业随老神仙求仙学道。追随老神仙十余日后,老神仙送费长房一根竹杖,并告诉他说,骑着这根竹杖可以随心所欲,想到哪就到哪。费长房骑着竹杖回到家乡,人间已过去十余载。他将竹杖投入水塘中,竹杖便幻化作一条青龙。后人多用“龙竹”比喻得道成仙。诗中用这个故事大约是说石门之景如同仙境。如此美妙的石门仙境,应是修仙成道的好去处,石门之北的紫柏山是传说中张良随赤松子游的仙山。仙境般的境界往往能使碌碌奔波于尘俗中的人忘却人世间的烦恼,顿生羡仙修道之念。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春,诗人沈佺期因罪被判流放驩州(治所在今越南荣市)。这一年对于曾经仕途顺遂、人生得意的沈佺期来说,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他被吏卒们押解着,踏上流放驩州的贬谪之途。从长安出发,翻越秦岭,夜宿褒斜道上的七盘岭驿站,诗人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那秦岭皎洁的山月、那碧空璀璨的银河感受到了这位落魄的诗人忧思与悲伤。诗人也在这座高山驿站中留下了他人生中最好的一首诗《夜宿七盘岭》。“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是那个夜晚沈佺期所看到的秦岭夜景。
七盘岭驿站今已不知在何处,我们只知道褒河水库西面的那片山岭是沈佺期曾经走过的七盘岭。我们能记住七盘岭是因为沈佺期对它诗意的描写。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一家在战乱中又遭遇了天灾。那一年的关中大地由于久旱无雨,广袤的农田被晒得黄土飞扬。飞鸟都无法承受干热的天气而渴死,鱼塘底张着宽阔的裂口,鱼儿早已成了鱼干。田野中只有耐旱的蒿草还显现出一点生机。凭小小的八、九品小吏的薪俸无法在关中生活下去,老杜只好弃官加入逃荒的流民行列,走上漫漫蜀道。杜甫一家翻越秦岭、巴山走向成都时,在略阳飞仙岭细如鸟毫古马鸣道上,经受了乾元二年最寒冷的冬天。他在这荒野中无助地悲吟道:“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寒日外澹泊,长风中怒号。”他觉得自己无法让妻儿过上安定的日子,心中十分愧疚。感喟道:“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马鸣阁栈道凛冽的寒风见证了诗人的苦难。
明代曾任汉中府学教授的方孝孺曾沿杜甫入蜀之路寻访考察,并比对杜甫沿途所写的诗歌依景作诗,看到这首《飞仙阁》和对应的景观后,方孝孺自叹不如杜甫之才,只好搁笔不作。
翻过飞仙岭之后,杜甫一家踏上金牛道,翻越五丁关,到宁强。在宁强,诗人一家没作过多停留,又踏上艰难的蜀道,继续向四川奔去。在陕西与四川交界的五盘岭,诗人写了一首《五盘》诗记叙了翻越五盘岭的见闻与感受。
走在宁强五盘岭上,看到那险峻的山、清冽的水、淳朴的人,老杜稍稍有了一点好心情,诗人吟道:“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饱受了人间苦难的老杜太容易满足了,秀美的山川、淳朴的山民,就能消解老杜半年多逃难途中劳累、饥饿、寒冷带给诗人的痛苦。
2010年春,为了解宁强、略阳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情况,我曾途经杜甫走过这条偏僻的古道。杜甫当年行走的栈道遗迹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宁强至略阳间的县际公路。乘坐现代交通工具行进在崎岖蜿蜒、傍山临壑的山路上,还是令人心惊胆颤、忧惧危途。
永泰元年(765年),边塞诗人岑参被任命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经灙骆道前往蜀中上任。寒冬十一月,诗人踏上险恶的灙骆道,他在《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一诗中还真实地描写了灙骆道的险恶及秦岭深处独特的风光。灙骆道中千崖万壑、林木苍莽,山崖壁立千仞、道路纡回曲折,冬日的坚冰使得车轮打滑行进艰难,密集的竹林常常挂住行军的旗帜。进入山林中天昏地暗分不清早晚,行走在山崖悬空的栈道上令人心惊胆颤。山中的飞雪冻得马都缩卷了毛,凛冽的山风吹在身上如同刀割一般。仰望攒集的山峰直插云霄,直到正午时分山谷中才能见到一缕阳光。为了赶路,诗人一行“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晓行晚宿、十分辛苦。山中的景色十分奇异,潺潺的泉水流入石罅之中,雷电劈打使千年古松树心枯焦。历经了人生坎坷、看惯了官场险恶的岑参在险恶的灙骆道中感慨道:“浮名何足道,海上堪乘桴。”诗人此时已萌生归隐山林之意。
灙骆道的险恶北宋后期文同任洋州知州时曾在《骆谷》一诗有生动详实的描述,诗中写道:“高峰偃塞云崔嵬,层崖巨壑长峡开。龙蛇纵横虎豹乱,古栈朽裂埋深苔。行人侧足恐惧过,飞鸟敛翅哀鸣回。君不见德宗注意用奸佞,大驾从此苍黄来。”
走进汉中长青华阳景区的苍耳崖、龙吟峡、大坪、小坪、兴隆岭一带,仰望头顶一线蓝天,脚踩乱石嶙峋的山路,耳听滔滔山溪咆哮,你会切身感受到岑参行走在灙骆道的艰辛。岑参所描写的这段古道,没有被现代公路覆盖,还略有古貌。而今古道上虽然没有豺狼虎豹等猛兽,但这条路山高、水险,林深、草密,时而有毒虫野蛇出没,只有护林人员、采药人或探险的驴友偶尔经过。
元和四年,春花烂漫、莺飞草长的三月,刚刚担任监察御史的元稹前往东川查案经灙骆道来到古梁州汉中。
元稹在梁州的驿站里还做了个有关诗歌的大唐梦。梦里诗人与好友白居易、白行简、李建在大雁塔慈恩寺和曲江池游春,游兴正浓之际,忽然听到一阵嘈杂声,原来是驿吏催促客人赶路的声音。诗人在《使东川·梁州梦》一诗中记叙了这一梦境,诗云: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马去,所惊身在古梁州。
有趣的是白居易、白行简、李建的确于元稹做梦之前的一天同到曲江池、慈恩寺春游。游玩结束后又一起到李建家中饮酒。酒酣之际聊起共同的好友元稹,推算他的行程,应该到了梁州。于是白居易命人取来笔墨,挥毫在李建家的客厅壁上题《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一首,表达对元稹的思念,诗云: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诗的时代,梦里也有诗。梦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诗记录梦境。
元稹是唐代诗人中走秦蜀古道次数最多、在古道中留下诗篇最多的诗人,他在《遣行十首》吟道:“七过褒城驿,回回各为情。”在《百牢关》一诗又中感慨:“天上无穷路,生期七十间。那堪九年内,五度百牢关。”褒城驿和百牢关都在汉中境内的古道上。
唐时的秦蜀栈道也是南北物资交流的的大动脉,西南地区的粮食、茶叶、锦帛、土特产等通过栈道源源不断输往长安、洛阳及中原、西北地区。唐玄宗为讨爱妃杨玉环的欢心,让蜀中官吏派驿卒马不停蹄地日夜奔驰在千里蜀道上,往长安运送荔枝。晚唐杜牧有诗讥讽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条为杨贵妃运输荔枝的蜀道指的是经汉中洋县、镇巴通往四川的古道洋巴道,后称为“荔枝道”。
两宋诗章:秦蜀古道觅封侯
北宋时期的汉中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兴元、洋州是重要的边贸物资茶叶的主要产地和集散地。兴元是一座经济贸易比较发达的城市,又是四川通往中原的交通枢纽。南宋时期的汉中一直是抗金与抗元战争的前线。宋代许多文人骚客或游历、或路经、或驻足汉中这方山水,写诗描述这方山水旖旎秀丽、记录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经历、抒发对这片山水的人生感悟。
熙宁六年(1073年),著名的诗人、画家文同由陵州(今四川仁寿县)知州调任兴元知府,来到汉中这大汉王朝的龙兴之地。任兴元知府两年多,文同写了数十首吟咏汉中的诗歌,他的《丹渊集》中有多首诗歌作品描写汉中城内外的人文景点与山水风光。诗人曾多次登上汉中城楼,极目远眺,秦巴胜景尽收眼底;低头沉思,千年往事涌上心头。他在一个晴日的傍晚登上汉中城楼北眺秦岭时看到的景象是“秦岭巉巉列万峰,晚岚浑欲滴晴空。”他在《北城楼上》一诗中这样描写了登上汉中北城楼的感受:
满目望不极,城楼当最高。地形连楚阔,山势入秦豪。平外斜通骆,深中远认褒。图经何壮观,故事有萧曹。
文同的这首诗写出了汉中山川特点,汉水东流入楚进入开阔的荆楚大地,城北的秦岭连接秦地,壁立千仞、山势豪迈。汉中附近有褒水、灙水与关中地区的斜水、骆谷相通,蜿蜒流淌的汉水与天上的银河遥相对应,古称天汉,气象壮观,汉初的萧何、曹参曾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对萧、曹的赞颂表达诗人渴望在这块土地上成就功业、有所作为的愿望。
苏轼、苏辙兄弟一生三次出川奔波仕途,两次入川守制丁忧,其中有有三次从故道翻越秦岭路过汉中略阳。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苏轼守丧期满,后在故乡续娶了前妻的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十二月,苏轼、苏辙兄弟再次携家眷由陆路过剑阁、越秦岭到关中,在长安过了春节,第二年二月回到汴京。这是苏轼最后一次出川。从此苏轼再也没有回到令他魂牵梦萦故乡。
这次翻越秦岭的时间已不是那么紧迫,兄弟二人的身份也是朝廷命官,途经兴州(今陕西略阳县)时,他们游览了这个秦岭深处的小城,受到当时的兴州知州晁仲约的热情招待。
回京师后任告院判官的苏轼听到晁仲约在兴州任上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政绩,便写了一首《寄题兴州晁太守新开古东池》赠晁仲约,诗中充满对晁知州的溢美。诗中写道:
百亩新池傍郭斜,居人行乐路人夸。
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纵饮坐中遗白帢,幽寻尽处见桃花。
不堪山鸟号归去,长遣王孙苦忆家。
这首诗既写出了古代兴州瑰丽奇异的山水景观,又赞颂了风流儒雅、勤政爱民的兴州太守晁仲约。
苏辙在京师听到晁仲约在兴州任上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政绩,也写了这首《兴州新开古东池》赠晁仲约,诗中写道:
山绕兴州万叠青,池开近郭百泉并。
昔年种柳人何在,累岁开花藕自生。
波暖跳鱼闻乐喜,人来野鸭望船鸣。
西还过此须终日,为问使君行未行?
略阳山水给苏辙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期望有机会再回蜀中时能在东池盘桓终日,欣赏这迷人的湖光山色。
元祐四年(1089)八月,苏辙以“刑部侍郎赵君锡、翰林学士苏辙为贺辽国生辰使”出使辽国。出使契丹途中,苏辙写了近三十首诗,这些诗歌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有的描写了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异族风俗;有的描绘了雄浑壮阔的北方山川、草原、大漠风光;有的记叙了出使过程中与辽国官员的应酬宴饮、情感交流;有的抒发了羁旅天涯、去国怀乡的离愁别绪。其中的《使契丹题寺壁》一诗就写出了诗人观异域之景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中写道:
乱山环合疑无路,小径萦回长傍溪。
仿佛梦中寻蜀道,兴州东谷凤州西。
在这青山环抱、翠色无边、颇具蜀中山水特色的北国古寺,诗人产生了梦回蜀中的幻觉。这里也有一条山谷,使诗人想起位于回乡的蜀道中凤州之西的兴州东谷。
从诗人的人生历程我们可以知道苏辙只是宦游是途经略阳,但这块与他的故乡山水相连的土地给他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使他难以忘怀,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忘不了对兴州山水的匆匆一瞥,可见蜀道中这座美丽的小山城在他心中的分量。
我曾多次到略阳探寻过郑谷、文同、苏轼、苏辙诗中的兴州东谷,近千年的山河变幻、世事沧桑,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唐宋时期的东谷早已荡然无存,或许只有那条窄窄的八渡河回忆着当年东谷的荷花、柳絮、波光、月影。
乾道八年春,诗人陆游为实现“上马击狂胡”愿望,从军来到宋军与金人的秦岭前线司令部梁州,担任四川制置使王炎的幕僚。从金牛道过勉县后,看到“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的汉中美景,了解到这里“地近函秦气俗豪”,他认为经略川陕、恢复中原,应该以“关中为本根。”
在汉中短短八个月时间里,陆游的足迹走遍秦岭巴山中的条条栈道。他曾翻越大散关深入敌后的渭河北岸侦察,这是十分险恶、艰苦的军事行动。一次诗人率一小部分侦察部队趟过已结冰的渭水侦察,为了隐蔽,不能埋锅做饭,有时一连多日吃不上一口热饭,偶尔有顿热饭吃,吃的也是夹有硌牙的沙子的山荞畲粟和发霉如土色的黑黍黄穈。“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山荞畲粟杂沙碜,黑黍黄穈如土色”就是这次敌后活动的记录。诗人多次经过褒斜道,“屡经汉帝烧余栈,曾宿唐家雪外城。”他看到当年张良建议刘邦烧毁的栈道,想到刘邦君臣在汉中建立的宏伟基业,“岂知高帝业, 煌煌汉中起。”诗人也多次往来于秦岭深处的骆谷道,他说“我昔在南郑,夜过东骆谷”,他经历了驻守骆谷道中最艰难的生活,“云深骆谷传烽处,”“骆谷雪深风裂面”。他也曾从骆谷道翻越秦岭潜入金军占领的鄠县,“青荧并骆谷,隐翳连鄠县”是他对这次敌后惊险的侦察活动的真实记录。诗人还从嘉陵江水道到鱼关前线,“千艘冲雪鱼关晓”、“千艘粟漕鱼关北”,是他在鱼关前线看到的漕运繁忙景象。诗人还在距鱼关不远的秦岭深处的小县两当小住过一晚,他在晚年回忆这段经历时吟道:“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
陆游曾在沮水道遭遇猛虎。一个大雪满山的早晨,诗人率领三十多名兵士在沮水一带的山林里巡逻打猎,意在猎杀一只戕害当地百姓和过往客商的猛虎。陆游等人行进在沮水河边,不远处的山林中忽然传来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虎啸,他们与这只食人无数恶虎遭遇了。这只斑斓猛虎扑下山来,冲向宋军,众人四散而逃,只有陆游原地站立。猛虎一跃而起扑向陆游,陆游手执一柄长矛迎向恶虎,倒霉的老虎扑在陆游长矛刃上,大吼了几声、挣扎了几下,便倒地毙命,虎血喷溅陆游一身。陆游刺虎的过程十分短暂,并没有过多的厮杀格斗。其他兵士惊魂未定之时,恶虎已被刺死。其刺虎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陆游之所以能战胜老虎,并不在于他的武功比别人高强多少,而在于他有临危不惧的胆魄与气势。当时有许多人见证了陆游打虎的壮举:“至今传军中,尚愧壮士颜”、“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的确,对比之下与陆游同行的其他军人们是有些汗颜。
乾元八年十月,王炎被招回朝担任枢密使,王炎幕府解散,诗人担心恢复大计终成泡影,感到前途渺茫,心情非常沮丧。后陆游调任成都路府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汉中。陆游来到汉中是春光明媚、百花盛开、山水滴翠的季节。而诗人离开汉中时天气也像诗人的心情一样低沉、阴暗、凄冷。路边那站立在雨中瞭望敌情的古堠似乎也在含情脉脉地注目着泥水中诗人远去的身影。行进在南沮水道中,“山形寒渐瘦,雪意暮方酣。”在曾经打虎的地方,“夜行长木村,重雾杂零雨。湿萤黏野蔓,寒犬吠云坞。”即使告别三泉龙门洞的游览,也是“白雨穿林至,腥风卷地浮。”此情此景正如《诗经·小雅·采薇》所描写的那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同的是《采薇》所描写“雨雪霏霏”反衬了远征将士凯旋时的喜悦。而诗人离别汉中时的“雨雪霏霏”则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心、失望、无奈、凄凉的写照。到利州后,陆游一行下船改走陆路。陆游披着蓑衣、骑着一头廋驴在濛濛细雨中走向剑门关。诗人的背影渐行渐远。无限惆怅的陆游不理解为何“渭水岐山不出兵?”只能“却携琴剑锦官城。”诗人无奈地吟道:“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生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年秋,沦为阶下囚多年的汪元量以黄冠道士的身份南归故乡。诗人从陈仓道翻越秦岭,在秦岭峰巅,面对绵延千里、层峦叠嶂的万重大山,诗人诗兴大发,高歌道:
峻岭登临最上层,飞埃漠漠草稜稜。
百年世路多翻覆,千古河山几废兴。
红树青烟秦祖陇,黄茅白苇汉家陵。
因思马上昌黎伯,回首云横泪湿膺。
登上险峻的秦岭峰巅,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遮天蔽日的漠漠黄尘和无边蓑草。在苍莽的秋色中,眺望秦川大地,再次引发诗人兴亡的感慨,世路翻覆、河山废兴,红树青烟笼罩着当年秦人发祥的黄土高原,黄茅白苇掩盖了大汉王朝的巍峨陵寝。策马秦岭道中,诗人又想起了当年韩昌黎被贬潮州时离妻别子、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泪湿衣襟的惨状。
翻过秦岭汪元量到了山南的凤州(今陕西省凤县)。秦岭南麓的凤州地处秦、蜀、陇三省咽喉地带,嘉陵道、连云栈道、陈仓道交汇于此,这里素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末刘邦经子午道进驻汉中称王,后又经凤州“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夺取关中,开四百年汉家基业。汪元量夜宿在古木葱郁、碧水荡漾的凤州驿馆,听窗外惊鸟夜鸣,看厩内老骥伏枥,失国丧家的游子心头又生悲凉之感。在这不眠之夜,望着满地冷月清辉,诗人低声吟道:“三分割据人如梦,满目兴亡客自痴。”离别凤州,诗人“跃马紫金河畔路”,欣赏着秦岭深处“万株杨柳撒金丝” 的秋景,沿连云栈、褒斜道前往兴元府。如画的秦岭秋景并不能消解诗人心头的忧愁,山林深处“千百猿声断客肠”。
这年深秋,汪元量来到兴元府(今陕西省汉中市)。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汉中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民风淳朴。由于汉中闭塞的地理位置,唐、北宋两朝这里战乱较少,经济发达、市井繁荣、民生安康。元军进攻四川时途经兴元,在野蛮的蒙古铁骑蹂躏下,这座千年古城毁于战火,破败不堪。汪元量途经这里时写了《兴元府》一诗记叙了兵燹后兴元府的惨状:
秋风吹我入兴元,不马荒邮倚竹门。
诗句未成云渡水,酒杯方举月临轩。
山川寂寞非常态,市井萧条似破村。
官吏不仁多酷虐,逃民饿死弃儿孙。
秋季的汉中原本是丹桂飘香、瓜果成熟、稻粱收获的季节,本应呈现出一派人欢马叫、欣欣向荣的繁荣。而经历了南宋末年的战乱之后,当年地位仅次于长安的的赤畿兴元府如今己失去了往昔的繁华辉煌,败落得如同一个破旧的村庄。这也许与汪元量从历史典籍和前人的记载中读到的兴元府反差太大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也十分凄凉,身倚残颓的邮驿的竹门,任秋风吹拂着自己的须发。望着高天的流云想作首诗吟咏这座千年古城,但已寻不出赞美的语句;想借酒消愁,己是寒月临窗、天色黄昏时分,身只影单、独酌寡酒、索然无味。诗人想到兴元府衰败的原因是元王朝官吏残暴不仁的苛刻盘剥,造成黎民百姓背井离乡、举家逃难、弃尸他乡。这原本富庶的鱼米之乡田园荒芜、山川寂寞、市井萧条。诗人在客观的描写中展现了宋亡元兴时期汉中历史悲惨的一页,展现了王朝的兴替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破败如荒村的兴元府已不值得诗人留恋,诗人匆匆离开汉中从金牛道奔向四川利州。
明清末世:苍凉悲歌走诗路
明清时期,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远离都城的汉中逐渐被边缘化。战乱、灾荒、瘟疫,使曾经富庶的巴蜀、汉中破败、荒芜、萧条。宋元战祸导致四川、汉中十室九空。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六年,四川全境编户215719户,人口1466778人。汉中的状况与四川大致相同。从明末到清初,四川、汉中又是战火频仍之地,数十年间有李自成余部、张献忠对四川的屠戮、清军的清剿烧杀抢掠、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对蜀地的占领搜刮。巴蜀大地,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四川通史》说:“顺治十八年,四川有了清代的第一次户籍清理。四川布政司公布全省仅有人丁16096人。按一丁五口计,总人口才80480人。”明清时期汉中的荒凉景象程度可想而知。往日的喧嚣与繁华逐渐成为明日黄花,寂寞与苍凉是明清几百年间秦蜀古道的常态。山水依旧是那些山水,古道依旧是那些古道,只是穿越在山水间、行进于古道上的人们已没有了盛唐、雅宋时期诗人们的感觉了。
明代汉中的地位无法与汉唐、两宋时期相比。明代中央王朝定都在中国东部,朱元璋建都于南京,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朱棣迁都于北京,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之东移。处于秦岭、巴山之间的汉中,远离中央王朝中心,逐渐被边缘化。但是汉中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历史,两汉、三国时期曾有许多英雄在此建功立业,留下了许多历史遗存。后代文人骚客来到汉中总要,凭吊古迹,缅怀先贤。汉中境内的许多古代遗址如古栈道、山河堰、拜将坛、张良庙、武侯祠都留下了文人雅士的怀古诗章。
四川人郭元柱,明代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南京礼部仪制司郎中、兵部郎中,陕西关南道员。他经褒斜道路过汉中时曾作《谒萧曹祠》一诗,诗曰:
汉祚炎隆四百年,
萧曹事业冠郡侯。
当年将相今何在?
惟有山河堰水流。
山河堰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与关中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山河堰位于褒谷口,修建于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之时。由萧何、曹参主持修建。据《汉中府志》记述,山河堰共有三堰。第一堰在褒城北三里,一名铁桩堰。第二堰为主堰,也称官堰,位于褒城东门外。第三堰渠首在第二堰下一公里处。现在石门水库的东干渠基本上是沿山河堰旧线修筑的。其堰头有三处,可截住褒河水用于灌溉农田,在历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世人们为了纪念萧何、曹参两位为汉中水利事业做出贡献的政治家,在山河堰第二堰附近修了萧曹祠,萧曹祠原址在今河东店小学内。
诗人凭吊古迹,遐思油然;感怀历史,沧海桑田;追思先贤,钦慕无限。这首诗的主旨鲜明,赞颂为人民实实在在谋利益的政治家。只要他们造福于人民,人民将永远缅怀他们。
孙昭,明嘉靖年间活跃于政治舞台,是个老资格的监察御史,历任陕西、河南、云南道监察御史等职。作者过秦蜀栈道时作《连云栈》一诗记叙行程,诗中写道:
危楼断阁置梯平,磴道迎云寒易生。
落木倒听双壁静,飞轮斜度一空横。
高林数息征鸿翼,崖壁时翻瀑布声。
未信关南地形险,翻疑仙洞石梁行。
连云栈道始修于汉。北魏正始四年(507)至永平二年(509)畅通。南接褒斜栈道,从武休关向西北沿紫柏河而上,经留坝县城(安山驿)、张良庙、紫柏山、柴关岭、留凤关,至凤县连云寺接陈仓道。是秦岭中一条东西走向的古道。
孙昭之前就有许多诗人吟咏过连云栈的险恶。元代散曲作家徐再思的《朝天子·常山江行》曲有:“远山、近山,一片青无间,逆流泝上乱石滩,险似连云栈。”元代查德卿的《寄生草·感叹》中有“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从古代作家的感慨中我们可以想见连云栈的险恶。
孙昭的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古代连云栈的雄峻、险恶,读后如身临其境,令人砰然心悸。诗人在写景之中亦暗含对世事难测、仕途艰险的喟叹。全诗意味隽永,蕴涵深厚。
王士祯是清初最著名的诗人、学者。康熙十一年(1672年)王士祯受命典四川乡试,六月从京师出发,闰七月,王士祯一行从陈仓道翻越秦岭,过连云道、褒斜道进入汉中境,闰七月七夕达褒城县,诗人的《蜀道集》和笔记《蜀道驿程记》记叙了此次行程。康熙三十五年,王士祯奉命祭告西岳及江渎(古人认为岷山导江,故江渎祠成都),这年七月,王士祯再次到陕西经陈仓道、连云道、褒斜道来到汉中,有诗歌《雍益集》记录此行。
王士祯两次过汉中,留下了大量吟咏蜀道及汉中自然山水和人文胜迹的诗歌。王士祯是清代作诗吟咏秦蜀古道最多的诗人。诗人过留坝时曾有过惊魂的一幕,听到过留坝山中的虎啸狼嚎,他的《留坝》一诗中有:“峡偪风霜气,人穿虎豹丛”的诗句。那时留坝的荒凉景象可见一斑。他笔下留坝观音碥奇异的山:“奔峭汹波涛,大石蹴龙象。”他眼中的褒河水:“渟为千丈湫,潭潭不流宕。”他在《蜀道驿程记》中是这样描写观音碥下褒河潭水的:“观音碥飞湍箭激,凝为深渊,其色黝黑,潭而不流,凭高下瞰,令人魂悸。”
看到王士祯对留坝山水的描写,我辈已不好意思再写有关留坝的山水游记了。王士祯笔下的这些险山恶水许多已沉没在褒河水库中,那曾经豺狼虎豹出没的留坝城也成了一座颇具现代气息的小山城。
走出山高林深、虎狼出没、杳无人烟的秦岭,诗人来到汉中。汉水边的古城汉中给了诗人意外的惊喜。这座小城经过清初数年恢复,衣冠辐凑、市井繁荣,风物颇似中原。诗人在汉水码头看到一派繁忙的景象,“万叠云峰去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生在康乾盛世的诗人感受到了民生恢复时的汉中的活力。在刘邦曾经驻跸的古汉台和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拜将坛前,诗人感慨曾经曾经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风云际会已成过眼云烟,唯有汉水静静地流淌,重复着自己脚步。诗人吟道:“风云今寂寞,汉江自波澜。”
在汉中,王士祯还游览了当时已改为兴元书院的明瑞王府及王府花园。据诗人的《蜀道驿程记》记载:“汉中府有故明瑞王宫。王,神宗子,天启中与福、惠二王同就国。李自成入秦,王走重庆。张献忠陷重庆,遇害。今瓦砾满目,惟存后殿一区,改兴元书院。又观所谓‘西园’者,有亭榭四、五,桂花渐落,紫荆数树方作花,凄艳动人。有羝羊伏草中,惊人而起。因忆盛时鹤洲凫渚之乐,而今台榭已倾,曲池就平,不待雍门之琴,乃泣下矣。”诗人在《蜀道驿程记》中还描述当时瑞王府情形:“故瑞王宫,朱门潭潭,尚宏丽。殿前后丛桂、老梅、樱桃数十株。”明瑞王朱常洛在重庆死的非常难看,据拜鹃山人的《见闻实录》记载:顺治元年六月戊寅,张献忠攻陷重庆后活捉了朱常洛,准备对朱常洛实施剐刑。突然天空雷声大作。张献忠大叫道:“老天打雷示警,难道是令我不杀瑞王?我一定要剐了瑞王,看老天奈我何。”于是雷声停止,张献忠命人剐了朱常洛,并斩杀了朱常洛满门。看到倾颓的瑞王宫、破败的王府花园,想到惨死的瑞王一家,诗人想到战国时雍门子周为孟尝君弹琴的典故,心中无比伤感,作《故宫曲》二首悲悼亡国丧家大明瑞王。《故宫曲》其一吟道:“湿萤几点粘修竹,昏黄月映苍烟绿。金床玉几不归来,空唱人间可哀曲。”当年繁花锦绣的王府花园,如今已成农家牧羊的乐园。诗人透过黄昏中的瑞王府中湿萤、修竹、昏月、绿草等凄凉的意象,哀叹曾经显赫大明皇胄瑞王的悲剧结局,颇有《诗经》中的黍离之悲。
王士祯路经汉中的这一年是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成。从汉中到沔县的路上,诗人看到一派丰收景象,他在《蜀道驿程记》中是这样描述的:“自南郑至沔县七十里间,水田漠漠,禾罢稏万顷,亩可千钟。古称天汉,不虚耳。”诗人在《南郑至沔县道中》一诗中吟道:“处处棕榈绿,村村禾罢稏红。”在沔县,诗人还游览了武侯祠、武侯墓、诸葛琴台等有关诸葛亮的遗迹。伫立桧柏森森的勉县武侯祠中,诗人也有与杜甫在成都武侯祠中一样的感受,他的《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一诗抒发了生不逢时、英雄无助感喟:
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先问定军山。
惠陵草木冰霜里,丞相祠堂桧柏间。
八阵风云通指顾,一江波浪急潺湲。
遗民衢路还私祭,不独英雄血泪斑。
金牛道上的五丁关,是传说中战国时期秦国伐蜀,秦王向蜀王献所谓会粪金的石牛,蜀王派五丁力士修栈道运石牛的地方,即今天的金牛峡。这里群峰向天、崖壁陡峭、峡谷幽深、激流湍奔,道路险恶难行。诗人的《五丁峡》诗描写五丁峡险恶、恐怖,诗中吟道:“渐入五丁峡,谲诡骇闻见。斗壁何狰狞,十万磨天剑。攒罗列交戟,茫昧通一线。乱水殷峡中,鲛蜃喜澜汗。”诗人经五丁峡,过宁羌,进入四川境界。
如今的金牛峡入口处有一尊今人雕塑的金牛昂首面向峡谷。但我总觉得这头金牛太呆板,缺乏灵动与生气。
生活于清代乾嘉时期的诗人张问陶或省亲、或婚娶、或科考、或宦游数度穿越秦蜀栈道。张问陶是一位惯于用诗歌记录自己行踪的诗人,他的《船山诗草》和《船山诗草补遗》似乎是用诗写的日记。“楚水燕山又锦城”是他多次行旅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在汉中境内的陈仓道、连云道、褒斜道、金牛道上创作的诗歌有上百首。这些古栈道的许多地方都留有他的诗作,如柴关岭、紫柏山、留坝、武关驿、观音碥、马道、七盘岭、褒谷口、褒城县、褒城驿、黄沙驿、沔县、武侯祠、百牢关、青羊驿、大安驿、五丁峡、宁羌州、黄坝驿。
我们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他最初走上秦蜀古道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这一年三月十一日,二十五岁的张问陶从成都出发,前往京师参加顺天府乡试,走了四个月,于七月中旬到京师。九月秋闱中顺天府第十三名举人。这次行程匆匆,诗人在旅途中诗作并不多。己酉年春闱下第,诗人与其兄亥白离开京师由陆路返回四川。这年夏天,诗人一行过陈仓道、连云道、褒斜道、金牛道入川。因春闱失利,诗人有暇欣赏沿途风光。他小驻紫柏山,游七十二洞,寻张良仙踪。“云笼紫柏山,烟树何濛濛。岩洞七十二,传是精灵宫”是他初游紫柏山的记录。他对传说中在紫柏山辟谷修仙的张良十分景仰,诗人由衷地赞叹这位功成身退的英雄神仙:“伟哉张子房,仙骨真英雄。”辛亥年(1791年)夏四月,诗人乞假回乡探亲时第四度过连云道,又一次拜谒紫柏山留侯祠。诗人夸赞这位能参透世事智者的清醒,“功成仙骨不争封。”他认为张良是汉初众多将相中最有智慧的、最不可捉摸的,说:“看遍汉家诸将相,斯人出没幻如龙。”他羡慕张良身后归隐紫柏山随赤松子游,“几卷道经三尺几,白云终日在祠前。”
诗人初过连云道时,留坝虽已设为汉中府下属的厅,但小城依旧很荒僻,“涧底黄茅屋,云间白版扉”是诗人看到的当时留坝的街景。这里虎狼出没,小城的居民还得时时准备弓箭防备虎患。褒斜道上还有一座景色幽美的青山寺,张问陶辛亥年过褒斜道时曾游览了这座深山古刹,诗人是这样描写青山寺风光的,“画里青山寺,林峦翠织成。经声僧饭早,花气石楼晴。鸟乐人初散,泉香水乍生。远游忘岁序,风定一蝉鸣。”诗人还有《将军石》一诗描写了褒河中的一块奇石“将军石”,诗的题注说:“ 石形如大胃,在七盘岭下,出水中,上镌“屹然砥柱”四大字。”这块巨石如苍龙之角屹立湍急奔腾的褒河水中,与远处险峰绝壁遥遥相对,默默无语,傲然独立。诗人在七盘岭看到的景象是:“侧首俯万仞,高林下蓊郁。”走出褒谷口,他看到汉中盆地的开阔广袤,赞叹道:“山开陇汉平。”“客路明初霁,风烟入望平。”从褒城到沔县的路上,他看到了这片土地肥腴、丰饶,张问陶觉得汉中的山川地理、风物景色、作物出产与湘中和自己的故乡遂宁极其相似,他对汉中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的《褒沔道中》(其二)是这样描写初秋闰七月时节的汉中景象的:“依依双岸柳,漠漠一帆风。小市林檎碧,新渠水稻红。”
张问陶生活的时代是大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败的转折时期。他早期写陈仓道、连云道、褒斜道、金牛道险峻、旖旎、瑰丽的山水景色和汉中盆地田园风光、人文风物,鲜活灵动、清新可人。
战乱中再过秦蜀古道,张问陶目睹了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土地上的兵燹战火给秦蜀古道上的黎民百姓带来的灾难与痛苦。他的有些诗如老杜的诗一样,真实地记录了官府的贪腐、军队的残暴及动荡中百姓们的生存状况。嘉庆元年(1796年)湖北爆发了白莲教起义。白莲教女首领王聪儿率领的起义军纵横湖北、河南、陕西、后进入四川。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十月,白莲教起义军攻入汉中,之后多年转战于汉中各地。王聪儿曾率领义军一度打到西安附近。位于秦蜀之间的古道上的汉中曾是清军与白莲教反复争夺的地方。嘉庆二年(1797)秋九月,诗人由陆路经陈仓道、连云道、褒斜道、金牛道返蜀。这次行旅极其艰难,诗人在《丁巳九月褒斜道中即事》诗中感慨道:“旧说还乡好,今伤行路难。”而行路难的原因是白莲教起义的战火燃烧在汉中和川北了。他在另一首《丁巳九月褒斜道中即事》诗中说:“楚豫兼秦蜀,纵横一妇人。”诗中所说的妇人就是白莲教首领王聪儿。诗人认为王聪儿领导的白莲教起义是敢逼民反,说:“吁嗟杜陵语,盗贼本王臣。”还说:“民谁甘作贼,将苦不能兵。”诗人九月十九日住在宁羌与广元间的神宣驿时,就曾有惊魂一夜,半夜三更遭遇战事警报,吓得诗人一行半夜起身从水路逃奔昭化。诗人描述当夜的情形是“古驿荒寒骤点兵,……峡底争舟孤櫂险,云中传柝万山惊”。嘉庆二年(1798年)正月十七日,诗人离开成都从栈道返京师,一路翻山越岭、行色匆匆,于二月九日宿宝鸡县驿站。诗人在驿站壁上题诗十八首,记录了从成都到宝鸡二十多天行程中的见闻与感受。诗人这一路经历许多坎坷磨难,看到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磷火飞残新战垒,骷髅吹断旧人烟。”“关山销尽轮蹄铁,猛虎磨牙看此行。”“荒寒驿路匆匆过,焦士连云万骨枯。”从张问陶的这十八首诗中我们看到,诗人对造成白莲教起义的原因认识非常清醒,他认为百姓造反是被统治者逼得走投无路,“杀人敢恕民非盗。”真正给老百姓造成灾祸的是官军,“大帅连兵甘纵贼,生灵涂炭已三年。”没出现义军,而百姓村庄被焚,所以诗人质疑道:“连村无寇是谁焚?”而一些不良商家跟着清军大发国难财,随军收购兵士们抢劫来的财物,“大贾随营缘我富。”战乱中,无数百姓被清军枉杀,“万鬼含冤指阵云。”张问陶的《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这组诗中的第十二首诗记叙了清军镇压白莲教义军的战争对古城汉中造成的巨大破坏,组诗中写道:“汉沔东流雪未消,军符络绎马蹄骄。仓皇鬼狱来无定,破碎峰峦望转遙。地险不闻由我据,城危几度看人烧。商於何止关秦楚,陇蜀河潼路万条。”清军镇压白莲教的战争中,汉水流域是主要战场,汉中境内的许多城镇遭受战火焚毁,所以诗人说“城危几度看人烧。”
张问陶的这组《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问世之后,迅速传抄天下,受到许多名家的好评。张问陶的学生崔旭在《念堂诗话》卷二中说:“船山师《宝鸡县题壁》诗十八首,一时盛传天下。”李元度在《国朝先正事略》中说:“其《宝鸡县题壁》十八首,指陈军事,得老杜《诸将》之遗,传诵殆遍。”顾翰在《船山诗草补遗序》中所说“有以先生《宝鸡县题壁》诗抄示者,余始骇然为惊,见其跋涉关河,崎岖戎马,欲歌欲泣,情乎见辞,以为太白少陵复出也。”张问陶的这组写于秦蜀古道的《宝鸡县题壁》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杰作,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因为这组作品,许多人把他与杜甫相提并论。
《船山诗草》中有一帧张问陶画像,五官端正、面容清瘦、眼神略带忧郁。身着一件披风的诗人,似乎还未洗去蜀道征尘。虽然蜀道痕迹多已消失,偶尔能寻到几个栈空,但每当行进在316国道或阅读船山先生的蜀道诗时,诗人鲜活的形象却常常浮现在我眼前。
如今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但山水间已没有了当年那些快意的诗。也许是路变了,古老的栈道大多已被现代化的公路覆盖,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匆匆奔波于生活中的人们也跑丢了诗歌、跑丢了诗意。乘飞机飞越秦岭、巴山,倏忽间已过千里,乘车从高速公路过秦岭、巴山,转眼间那些奇山异水已飞转到车轮之后。快速的生活节奏中,人们已来不及观察、品味山光水色中的诗情与画境,来不及揣度、领悟灵山秀水中的天道与禅意。
我多想戴一顶斗笠、披一件蓑衣、骑一匹瘦马,踽踽独行在秦巴山水间古道上,寻找那遥远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