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的思想内容与文学价值
时间:2016-04-02 00:00:00 浏览:
《石门颂》摩崖石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凿刻于汉中褒谷口石门隧道西壁。这部产生于东汉时期的摩崖石刻题额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后世又称《杨孟文颂》或《杨君颂》,与陕西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汉三颂”。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石门颂》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前人对这部石刻作品的书法艺术特点有比较充分的研究,但对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和文学价值的探讨和研究还略嫌不足。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或称《杨孟文颂》、《杨君颂》,由于宋代赵明诚在《金石录》中称其为“故司隶校尉杨厥开石门颂碑”,该时刻宋代曾一度被误名为《杨厥碑》。关于《石门颂》文字的作者,一般认为撰文者是当时的汉中太守,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王升,书法的书写者是书佐西城(今陕西安康市汉滨区)人王戒。石刻的题额中所说的“杨君”是汉明帝时期任司隶校尉的杨涣。杨涣,字孟文,东汉犍为郡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人,《后汉书》及其他正史无传,生卒年月不详。《华阳国志卷十》说:“孟文翘翘,当丕显有成。杨涣,字孟文,武阳人也。以清秀博雅,历台郎、相,稍迁尚书、中郎、司隶校尉,甚有嘉声美称。”并称赞道:“孟文杰出,政绩卓著。”杨涣人生最重要的功绩是汉顺帝时他在任司隶校尉上力排众议,主持重修褒斜道并重开石门。《石门颂》是一种“颂”体文字。“颂”作为一种文体的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中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分别是周代中央和鲁国、宋国的祭祀乐歌,其主要内容是对祖先的赞美语歌颂,其歌词保存在《诗经》中。汉代产生的《毛诗序》将颂与风、雅、赋、比、兴合称为六义。“颂”后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歌颂与赞美为主的文体,扬雄曾作《赵充国颂》,王褒也作过《圣主得贤臣颂》,《昭明文选》将《颂》与《赞》合为一卷。《石门颂》就是一篇为已故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歌功颂德的颂文。
认真阅读全文,笔者以为《石门颂》由序、颂、款、补四个部分组成。
从“惟坤灵定位”到“以明厥勋”是《石门颂》的序文。
序文的开头“坤灵定位,川泽股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斜(碑作“余字)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一段描述了褒斜道的地理特点及山川走向。颂文描写褒斜谷道谷(颂文中误将“谷”刻为“余”)水势浩大,通达八方,充盈益州,文中的描写有所夸张。
序文第二段的三十六字简略地叙述刘邦进入汉中和夺取三秦的途径及通往汉中道路的艰险,并阐明了刘邦在汉中称汉王的意义,说明了汉中“汉家发祥地”的历史地位正是奠定于刘邦王汉中之时。颂文还告诉我们当时从关中到汉中的已有子午、散关、围谷、堂光四条路。“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于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氏焉。后以子午,途路涩难。更随围谷,复通堂光。凡此四道,阂隔尤艰。”“围谷”是傥骆道上的地名,这里代指傥骆道,“堂光”是陈仓道上的地名,这里代指陈仓道。
关于刘邦入汉中的路线,《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从《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看,刘邦入汉中时所走的道路是由杜南过蚀中到汉中的道路。这条路就是子午道。《史记》中所说的杜南,是指汉代杜陵县之南,在今西安市东南,杜陵县曾是西周时期杜伯的封地,秦国曾建杜县。《史记》集解的解释说“蚀,入汉中道川谷名。”《汉书·王莽传》说:“(元始五年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石门颂所说的“道由子午”印证了《史记》关于刘邦入汉中路线的记载。出散入秦正是韩信向刘邦献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进军关中的又一表述。
接下来序文中的一大段文字叙述了褒斜道及石门隧道开通的历史;褒斜道遭受的毁坏;毁坏后的褒斜道的险恶,给交通带来的不便;杨涣数上奏章、力排众议、重开褒斜道的过程;汉中太守王升为杨涣勒石记功的过程。从序文的叙述中我们知道,东汉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朝廷曾下诏开通褒斜道,凿开石门。“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原碑作余),凿通石门。”据同属于石门十三品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石刻记载:“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颂的序文所说的永平四年诏书开斜就是指当时的汉中郡守巨鹿人鄐君开褒斜道、凿通石门之事。《石门颂》中所说的“永平四年”应当是“永平六年”之误。
颂的序文中又说:“中遭元二,西夷虐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关于《石门颂》中所说的“元二”,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卷五》解释说:“所谓元二者,谓建初元年、二年也。”这里指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和永初二年。《后汉书·邓陟传》说:“(永初元年)夏,凉部畔羌摇荡西州,朝廷忧之。于是诏(邓)骘将左右羽林、北军五校士及诸部兵击之,车驾幸平乐观饯送。骘西屯汉阳,使征西校尉任尚、从事中郎司马钧与羌战,大败。时以转输疲弊,百姓苦役。”“时,遭元二之灾,人士荒饥,死者相望,盗贼群起,四夷侵畔。”从《后汉书·邓陟传》的描述中我们知道安帝永初元年夏(公元107年),西夷羌人发动叛乱,朝廷派邓陟率兵平叛,邓陟有些轻敌,只是派自己的部下“征西校尉任尚、从事中郎司马钧”二人与羌人作战。由于羌人破坏了当时的交通大动脉褒斜道,汉军后勤给养运输困难,因此吃了败仗。褒斜道遭到羌人破坏后路毁桥断,无法通行,汉王朝只得重新开通子午道。
接下来的一段文字生动细致地描述了子午谷中艰难险恶的环境:“平阿淖泥,常荫鲜晏。木石相拒,利磨确盘。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空舆轻骑,滞碍弗前。恶虫蔽兽,蛇蛭泰螨。末秋截霜。稼苗禾残。终年不登,匮馁之患。卑者楚恶,尊看弗安。愁苦之难,焉可具言。”这段文字有些古奥生僻,诘啹拗牙,但它却写出了子午谷的险恶状况,这里泥淖遍地,苔藓湿滑;枯木荆棘,遮蔽道路;怪石嶙峋,险恶尖利,空车单骑,阻塞难行;毒蛇猛兽,充盈山谷;秋冬之交,寒霜袭人;庄稼枯残、满目苍凉。由于环境恶劣,土地瘠薄、气候寒冷,农作物收成很低,这里的百姓常年得不温饱。这里老百姓恶劣的生存状态令当政者心中不安。
序文又叙说了杨涣开凿石门的历史功绩,“于是明智,故司隶校尉犍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有司议驳、君遂执争,百僚咸从,帝用是听。废子由斯,得其度经。功饬尔要,敞而晏平。清凉调和,烝烝艾宁。”文中称赞杨涣的“明智”、“深执忠伉”,他一心为国,直言忠谏,数次上书奏请重修褒斜道并开凿建石门隧道。他的上书虽多次遭到有关衙门的驳回,但他力排众议,坚持正确意见,最终说服皇帝,使褒斜石门隧道得以开凿。《水经注·沔水(上)》说:“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由于杨涣重修了褒斜道和石门,使得这条道路变得平坦宽敞,平顺安全。从文章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涣正直、耿介、率真、敢言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
接下来的一段文字是序文的最后一段,《石门颂》作者所叙述的作颂的时间及目的。
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汉中太守、犍为武阳王升字稚纪,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智,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
这段文字说建和二年(公元148年)仲冬上旬,时任汉中太守的犍为武阳人王升字稚纪,翻山越水、艰难跋涉,勘察褒斜道,追本溯源,有感于同乡人杨涣的明智、贤仁,刻石纪念,褒奖、赞美杨涣重修褒斜道、开凿石门卓越的历史功绩。文章的作者王升表面是赞颂原汉中太守杨涣,其主要目的是表白自己的政绩,往自己脸上贴金。
以上虽是序文,但把褒斜道的修建、石门的开凿缘由、过程及艰难状况交代的十分清楚。
序文之后是《石门颂》的颂文,颂文内容如下:
君德明明,炳焕弥光。刺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绥亿御。春宣圣恩,秋贬若霜。无偏荡荡,贞雅以方。宁静蒸庶,政与乾通。辅主匡君,循礼有常。咸晓地理,知世纪纲。言必忠义,匪石厥章。恢弘大节.谠而益明。揆往卓今,谋合朝情。艰即安,有勋有荣。禹凿龙门,君其继踪。上顺斗极,下答坤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乐,庶士悦雍。商人咸僖,农夫永同。春秋记异,今而纪功。垂流亿载,世世叹诵。
序曰:明哉仁智,豫识难易。原度天道,安危所归,勤勤竭诚,荣名休丽。
《石门颂》颂的部分有三层意思,赞颂杨涣的品德、才能及功绩。颂文第一层称赞他品格光耀如日,熠熠发光。在朝中任职,他能刺君主及同僚之过失,在地方,他能治理好边远蛮荒之地。他上承天意,行为合乎北斗之象;他下顺民意,能治国安邦,使家邦安宁、百姓安康。对待百姓他像春天和煦的春光一样温暖,对待贪官他像秋天的寒霜一样冷酷。他公正无私、心地坦荡,忠贞雅洁,品行端庄。他能使国家百姓安宁、政通人和。他能匡扶君主,遵循礼制。从颂文中我们看到王升对杨涣品德的评价已经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颂文的第二层赞颂杨涣的学识及能力。他通晓地理,深知事理,言必称忠义,节操如磐石。他品节恢弘,言语忠正耿直,博古通今,政治谋略符合朝情,他能化解国家的为难,是有功于国家的勋臣。颂文的第三层是赞颂杨涣重修褒斜道和石门的功绩及对伟大的意义。把褒斜道和石门的与大禹开凿龙门相提并论,说这是上顺天意、下合皇心之事。由于褒斜道和石门的开通,形成了从长安到成都、连通四海南北大通道。使得君主及士人皆大欢喜。有了这条大道,商人们可以货殖谋利,农夫可以平安生活。《石门颂》的作者王升认为杨涣的作为是可以流传千古、亿载歌颂的大功德。颂文后面还有个简单的结语,文中所说的序,还是对杨涣的赞颂。颂文内容深博恢弘、严整古雅,语言华丽典雅,音韵流畅和美。
《石门颂》石刻中的“五官椽南郑赵邵字纪南,属褒中晁汉强字产伯,书佐西城王戒字文宝主”几句是《石门颂》的落款。交代了石门颂摩崖石刻工程的负责人及书法作者的名、字、官职、籍贯等情况。“五官椽”是官职,这是一种下级僚佐官员。“属褒城”指负责褒城县事务的县令。书佐应是专门负责文文案人员。从《石门颂》的落款中我们看到王戒地位虽然低下,但他却是《石门颂》的书碑者,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我们今天看到的《石门颂》真迹是他仅存的书法艺术珍品,可惜这位伟大的书法家留下的笔迹太少,我们对他的生平和事迹也知之甚少。
落款之后全文原本应该结束,但《石门颂》后面又补叙了一段赞颂汉中太守王升的文字:“王府君闵和谷道危难,分置六部道桥。特遣行丞西城韩朗、字显公,都督椽南郑魏整字伯玉,后遣赵诵宇公梁,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积,万世之基。或解高阁,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伯玉即日徙署行丞事,守安阳长。清代倪兰畹在《石门道记》说:“《杨孟文石门颂》后附刻《王府君造石积事》”。严如熤在《汉南重修郡志》中也将《石门颂》和《王府君造石积事》并列为两个摩崖石刻。清人认为这段文字是另一石刻作品。汉中市博物馆馆长冯岁平先生也说:将这段文字称作“《王府君造石积事》较为准确、恰当,而后记、附刻似显模糊。尽管王升尚有其他事迹,但无妨称之《王君颂》。
从内容看,这段文字显然是王升的下属韩朗、魏整、赵诵等人为讨好领导而补作。说王升悲悯褒斜谷道道路艰险难行,分别修建六处桥梁。并派遣行丞西城(今陕西安康)人韩朗、都督椽南郑(今陕西汉中)人魏整负责此事,后又增派赵诵参与此项工程。韩朗等人案察了杨孟文的卓越功绩,又在道路旁修建了储备粮食的石仓,成为万世可用的基础设施。在高处的栈道上修建了阁廊,并平整了低处的路面,使褒斜道更加顺畅,行路者十分喜悦、欣慰。补文还交待魏整后升迁为丞事、安阳县长(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均以万户以上之县的长官为“县令”,不足万户则称“县长”。)
《石门颂》既是一部重要的书法艺术瑰宝,也是具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它虽不能说是经典的文学精品,但对我们了解“颂”体文的体例、语言特点及发展演变过程有一定的帮助。《石门颂》也是我们认识汉初汉中历史,了解褒斜道石门的开凿过程的第一手资料。

下一篇:汉中——古代中国西部交通枢纽